王春海
【摘要】 目的 了解急性多灶性腦出血病癥的病癥原理、病理機制以及該病癥的臨床診斷方面的特點, 對急性多灶性腦出血病癥的診療經驗進行總結。方法 對90例急性多灶性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以及診療方法進行比較詳細的分析。結果 高血壓、腦血管畸形、白血病以及淀粉樣腦血管病是急性多灶性腦出血發病的最主要原因, 分別占據發病原因的68.9%、7.8%、6.7%, 11.1%, 其他發病原因僅占5.5%。腦基底節、腦干、小腦和腦葉位置為腦出血的主要發生位置, 分別占出血位置的54.4%、7.8%、35.6%、2.2%。急性多灶性腦出血主要可以分為小腦上型、小腦下型以及混合型。結論 急性多灶性腦出血的致病原因主要為高血壓, 該病癥發病率相對較低, 但死亡率很高。
【關鍵詞】 急性多灶性腦出血;高血壓;腦血管
急性腦出血的臨床表現比較多的表現成單發性, 多發性急性腦出血相對較少。由于在臨床診斷方面CT等儀器的廣泛使用, 臨床方面診斷出急性多灶性腦出血的比率也越來越高。且對如何提高預后也有了更多的方案。本文對90例急性多灶性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以及診療方法進行了歸納總結, 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資料收集了本院2009年1月~2013年6月間的90例急性多灶性腦出血病例的臨床方面收治資料。資料中共包含68例男性患者以及22例女性患者, 年齡分布為55~75歲, 平均年齡為67.1歲。病例資料顯示如下病狀:多灶性先后出血或同時出血。病情初期一般為1~2個病灶, 隨著病情發展出現多個病灶。病患的臨床檢查多灶性特征為:出現身體雙側有不同程度感覺, 或者表現為運動障礙、假性麻痹或者雙向凝視動作麻痹, 以上是基底節急性多灶性腦出血患者比較常見的臨床表現體征。
1. 2 方法 診斷方法:急性多灶性腦出血的診斷一般都是采用CT來對出血病灶進行造影檢查。對于急性多灶性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診斷, 首先要觀察臨床癥狀以及體征, 輔助以CT造影從而提高臨床診斷率。在治療方法上, 需要對患者使用脫水劑以進行血壓控制從而降低顱內壓。對于比較常見的如肺部感染等其他并發癥進行常規的防治與治療。對90例患者全部采用保守治療方案。
2 結果
急性多灶性腦出血的病因主要有高血壓、腦血管畸形、白血病以及淀粉樣腦血管病、其他原因病因, 分別在90例病例中達到62例、7例、6例、10例以及5例, 比例為68.9%、7.8%、6.7%, 11.1%, 其他發病原因僅占5.5%。腦基底節、腦干、小腦和腦葉位置為腦出血的主要發生位置, 分別占出血位置的54.4%(49例)、7.8%(7例)、35.6%(32例)、2.2%(2例)。急性多灶性腦出血主要可以分為小腦上型、小腦下型以及混合型[1]。
3 討論
急性多灶性腦出血的病因最主要是由高血壓引發, 另外還包括淀粉樣腦血管病、腦血管畸形、白血病等也是急性多灶性腦出血的主要病因。急性多灶性腦出血的主要病癥為患者顱壓升高, 出現2個或者2個以上的出血點。急性多灶性腦出血的發病部位多在腦基底節, 另外腦葉、腦干和小腦也是常見的發病部位。高血壓病因占調查病例的68.9%, 基底節占發病部位的54.4%。
作者還不能完全了解急性多灶性腦出血病癥的發病機制。經過多年的臨床經驗進行總結, 急性多灶性腦出血的發病機制可能性大致有兩種:①腦部小動脈細小且血管外部沒有結實的組織包裹, 由高血壓以及淀粉狀物沉淀或其他發病因素作用導致腦動脈血管壁營養供給不足而進一步引發小動脈瘤的發生, 當血壓突然升高時多個動脈瘤破裂導致急性多灶性腦出血;②第二種情況是已經出血的部位導致腦水腫, 患者顱壓升高導致其他部位小動脈瘤破裂出血;或者顱壓升高擠壓其它部位血管變形而進一步導致變形部位血管壞死, 在壓力下壞死血管滲血并出血[2]。
急性多灶性腦出血是一種發病率較低但死亡率相對較高的病癥。由高血壓引發的急性多灶性腦出血多發生在基底節, 淀粉樣腦血管病引發的急性多灶性腦出血多見于腦葉。急性多灶性腦出血的臨床表現比較多樣, 在臨床診斷的時候需要注意該病癥的共性表現。對于腦部重要區域未受損、出血量較小、但發生意識障礙的患者應進一步使用CT進行造影確診。
參考文獻
[1] 蒯漢增.老年高血壓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臨床分析.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0(03):297.
[2] 劉柏剛.急性多灶性腦出血臨床分析.中外醫療, 2011(31): 339-340.
[3] 張文華. 20例急性多灶性腦出血的臨床觀察.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07(11):3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