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天祥
【摘要】 目的 探討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的臨床診斷及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入住本院的32例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的患者, 根據患者骨折的類型及具體情況采取不同手術方式, 不穩定型骨折采用短節段固定、長節段固定或前路固定;穩定壓縮型骨折采取未處理和植釘固定。所有患者術前、術后和隨訪時均進行 X 線、CT 或 MRI檢查測量傷椎椎體前緣高度和后凸角, 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患者術后椎體前緣高度為(32.41±3.79)mm, 后凸角度數為(5.33±2.75)°;術后隨訪椎體前緣高度為(32.18±3.24)mm, 后凸角度數為(5.42±3.02)°, 與術前比較,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依據患者骨折的類型及具體情況采取個體化治療的方式, 可獲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術后無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且遠期療效較好。
【關鍵詞】 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手術治療;臨床
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特殊類型的脊柱骨折類型, 大多是由高能量外傷所致, 并牽扯多個階段的病理性骨折, 其受傷機制復雜, 常累及多個胸腰椎及其他部位的損傷, 臨床上易出現誤診、漏診, 雖然目前臨床治療方法較多, 但大多還是主張外科手術治療[1-3]。為探討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臨床治療療效, 回顧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入住山東省濱州市信陽縣中心醫院的32例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的患者, 根據患者骨折的類型及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手術方法進行治療, 均獲得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患者共32例, 其中男性21例, 女性11例, 年齡為24~55歲, 平均年齡為39.5歲。具體致傷原因:高處墜落傷11例, 交通意外傷患18例, 重物壓砸傷4例。患者神經功能按照Frankel分級法分級:其中A級1例、B級4例、C級6例, D級10例, E級11例。傷后至入院時間為3~14 h。入院前脊柱骨折均未行特殊治療。32例患者在術前均行X線、B超及CT或MRI等常規檢查, 其損傷情況及程度基本得到確定。
1. 2 方法 按Denis評定標準[4]評估骨折節段的穩定性, 制定手術方案。通過初步鑒定, 32例患者中共有59個節段受累, 其中不穩定型骨折有36個, 穩定壓縮型骨折23個。診治前, 對所有患者用麻醉藥將骨折部位的脊柱進行麻醉, 取俯臥位, 常規消毒鋪無菌巾, 在脊柱中受傷節段的前后節段中間部位找到切口, 使兩側棘突、錐板及關節突完全顯露出來。以傷椎上下相鄰椎體置人并撐開椎弓根內固定脊柱釘棒系統。不穩定性骨折者, 依據復位、減壓、固定、融合的順序和原則依次進行手術;對于胸腰推中出現骨折并且中間還夾著1個沒有骨折階段的2個骨折節段, 要在骨折節段緊挨著的幾個未骨折的脊柱中植進去8個鋼釘。術中不穩定型骨折采用短節段固定12個損傷椎, 采用長節段固定18個損傷椎, 采用前路固定3個損傷椎;穩定型骨折采用損傷椎行植釘固定12個, 未予處理損傷椎5個。所有患者均在半年后進行隨訪, 時間持續為期一年。
1. 3 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及感染情況。半年后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 經X線復查測量并詳細記錄患者的傷椎椎體前緣高度和后凸角度數。
1. 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2.0軟件對收集的椎體高度及后凸角數據結果進行分析, 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 P<0.05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32例患者的手術時間為2~6 h, 平均時間為(4.1±0.6)h;術中出血量為230~760 ml, 平均出血量為(470.5±40.5)ml, 患者均為發生術后感染癥狀。所有患者均在半年后獲得隨訪, 隨訪時間為6~12個月, 結果發現:所有患者與術前相比, 下肢麻木疼痛、腰背部疼痛及脊柱活動受限等情況均有明顯改善。經X線測量患者的傷錐椎體前緣高度及后凸角度數并記錄結果, 運用軟件進行比較分析, 結果見表1。
患者經治療前后病變椎體的平均高度均得到明顯的改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結論
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往往是脊柱節段兩個或兩個以上發生骨折, 由于胸腰椎的獨特解剖結構, 與單節段脊柱骨折相比, 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患者的臨床治療更為復雜, 其漏診及誤診等情況比較多[5, 6]。而手術治療是唯一療效較好的確切方法。手術目的主要是骨折復位、糾正椎體高度丟失、恢復正常脊柱序列及生理曲度, 充分有效地椎管減壓促進脊髓神經功能恢復和重建脊柱的穩定性。為了更好的評價及運用手術治療方法, 本院對入住的32例手術患者進行綜合分析, 以期得到更合理準確的療效評價。術后通過半年到一年的隨訪, 發現入住我院的32例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患者均得到良好的療效, 未發現引起間隔的正常椎體之間出現脊柱不穩現象。所以依據患者骨折的類型及具體情況進行手術方式, 可獲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術后無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韓成龍.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手術治療的效果觀察.求醫問藥, 2012,10(4):226-227.
[2] 袁中山,李勝華,鄧英虎.多節段脊柱骨折診療方法的分析.脊柱外科雜志, 2005,3(4):212-214.
[3] 張文志,方詩元,胡業豐,等.多節段胸腰椎脊柱骨折的手術治療.臨床骨科雜志, 2007,10(3):227-228.
[4] 李利,史亞民,侯樹勛,等. SCOFIX器械整復固定治療胸腰段多節段骨折.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04,14(3):181-183.
[5] 王華東,史亞民,侯樹勛,等.非相鄰多節段脊柱骨折的診斷與手術治療.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05,15(2):91- 94.
[6] 李展春,劉祖德,胡光宇.非相鄰型多節段脊柱骨折的手術治療分析.臨床骨科雜志, 2006,9(5):417-418.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的臨床診斷及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入住本院的32例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的患者, 根據患者骨折的類型及具體情況采取不同手術方式, 不穩定型骨折采用短節段固定、長節段固定或前路固定;穩定壓縮型骨折采取未處理和植釘固定。所有患者術前、術后和隨訪時均進行 X 線、CT 或 MRI檢查測量傷椎椎體前緣高度和后凸角, 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患者術后椎體前緣高度為(32.41±3.79)mm, 后凸角度數為(5.33±2.75)°;術后隨訪椎體前緣高度為(32.18±3.24)mm, 后凸角度數為(5.42±3.02)°, 與術前比較,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依據患者骨折的類型及具體情況采取個體化治療的方式, 可獲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術后無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且遠期療效較好。
【關鍵詞】 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手術治療;臨床
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特殊類型的脊柱骨折類型, 大多是由高能量外傷所致, 并牽扯多個階段的病理性骨折, 其受傷機制復雜, 常累及多個胸腰椎及其他部位的損傷, 臨床上易出現誤診、漏診, 雖然目前臨床治療方法較多, 但大多還是主張外科手術治療[1-3]。為探討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臨床治療療效, 回顧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入住山東省濱州市信陽縣中心醫院的32例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的患者, 根據患者骨折的類型及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手術方法進行治療, 均獲得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患者共32例, 其中男性21例, 女性11例, 年齡為24~55歲, 平均年齡為39.5歲。具體致傷原因:高處墜落傷11例, 交通意外傷患18例, 重物壓砸傷4例。患者神經功能按照Frankel分級法分級:其中A級1例、B級4例、C級6例, D級10例, E級11例。傷后至入院時間為3~14 h。入院前脊柱骨折均未行特殊治療。32例患者在術前均行X線、B超及CT或MRI等常規檢查, 其損傷情況及程度基本得到確定。
1. 2 方法 按Denis評定標準[4]評估骨折節段的穩定性, 制定手術方案。通過初步鑒定, 32例患者中共有59個節段受累, 其中不穩定型骨折有36個, 穩定壓縮型骨折23個。診治前, 對所有患者用麻醉藥將骨折部位的脊柱進行麻醉, 取俯臥位, 常規消毒鋪無菌巾, 在脊柱中受傷節段的前后節段中間部位找到切口, 使兩側棘突、錐板及關節突完全顯露出來。以傷椎上下相鄰椎體置人并撐開椎弓根內固定脊柱釘棒系統。不穩定性骨折者, 依據復位、減壓、固定、融合的順序和原則依次進行手術;對于胸腰推中出現骨折并且中間還夾著1個沒有骨折階段的2個骨折節段, 要在骨折節段緊挨著的幾個未骨折的脊柱中植進去8個鋼釘。術中不穩定型骨折采用短節段固定12個損傷椎, 采用長節段固定18個損傷椎, 采用前路固定3個損傷椎;穩定型骨折采用損傷椎行植釘固定12個, 未予處理損傷椎5個。所有患者均在半年后進行隨訪, 時間持續為期一年。
1. 3 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及感染情況。半年后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 經X線復查測量并詳細記錄患者的傷椎椎體前緣高度和后凸角度數。
1. 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2.0軟件對收集的椎體高度及后凸角數據結果進行分析, 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 P<0.05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32例患者的手術時間為2~6 h, 平均時間為(4.1±0.6)h;術中出血量為230~760 ml, 平均出血量為(470.5±40.5)ml, 患者均為發生術后感染癥狀。所有患者均在半年后獲得隨訪, 隨訪時間為6~12個月, 結果發現:所有患者與術前相比, 下肢麻木疼痛、腰背部疼痛及脊柱活動受限等情況均有明顯改善。經X線測量患者的傷錐椎體前緣高度及后凸角度數并記錄結果, 運用軟件進行比較分析, 結果見表1。
患者經治療前后病變椎體的平均高度均得到明顯的改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結論
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往往是脊柱節段兩個或兩個以上發生骨折, 由于胸腰椎的獨特解剖結構, 與單節段脊柱骨折相比, 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患者的臨床治療更為復雜, 其漏診及誤診等情況比較多[5, 6]。而手術治療是唯一療效較好的確切方法。手術目的主要是骨折復位、糾正椎體高度丟失、恢復正常脊柱序列及生理曲度, 充分有效地椎管減壓促進脊髓神經功能恢復和重建脊柱的穩定性。為了更好的評價及運用手術治療方法, 本院對入住的32例手術患者進行綜合分析, 以期得到更合理準確的療效評價。術后通過半年到一年的隨訪, 發現入住我院的32例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患者均得到良好的療效, 未發現引起間隔的正常椎體之間出現脊柱不穩現象。所以依據患者骨折的類型及具體情況進行手術方式, 可獲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術后無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韓成龍.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手術治療的效果觀察.求醫問藥, 2012,10(4):226-227.
[2] 袁中山,李勝華,鄧英虎.多節段脊柱骨折診療方法的分析.脊柱外科雜志, 2005,3(4):212-214.
[3] 張文志,方詩元,胡業豐,等.多節段胸腰椎脊柱骨折的手術治療.臨床骨科雜志, 2007,10(3):227-228.
[4] 李利,史亞民,侯樹勛,等. SCOFIX器械整復固定治療胸腰段多節段骨折.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04,14(3):181-183.
[5] 王華東,史亞民,侯樹勛,等.非相鄰多節段脊柱骨折的診斷與手術治療.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05,15(2):91- 94.
[6] 李展春,劉祖德,胡光宇.非相鄰型多節段脊柱骨折的手術治療分析.臨床骨科雜志, 2006,9(5):417-418.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的臨床診斷及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入住本院的32例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的患者, 根據患者骨折的類型及具體情況采取不同手術方式, 不穩定型骨折采用短節段固定、長節段固定或前路固定;穩定壓縮型骨折采取未處理和植釘固定。所有患者術前、術后和隨訪時均進行 X 線、CT 或 MRI檢查測量傷椎椎體前緣高度和后凸角, 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患者術后椎體前緣高度為(32.41±3.79)mm, 后凸角度數為(5.33±2.75)°;術后隨訪椎體前緣高度為(32.18±3.24)mm, 后凸角度數為(5.42±3.02)°, 與術前比較,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依據患者骨折的類型及具體情況采取個體化治療的方式, 可獲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術后無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且遠期療效較好。
【關鍵詞】 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手術治療;臨床
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特殊類型的脊柱骨折類型, 大多是由高能量外傷所致, 并牽扯多個階段的病理性骨折, 其受傷機制復雜, 常累及多個胸腰椎及其他部位的損傷, 臨床上易出現誤診、漏診, 雖然目前臨床治療方法較多, 但大多還是主張外科手術治療[1-3]。為探討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臨床治療療效, 回顧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入住山東省濱州市信陽縣中心醫院的32例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的患者, 根據患者骨折的類型及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手術方法進行治療, 均獲得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患者共32例, 其中男性21例, 女性11例, 年齡為24~55歲, 平均年齡為39.5歲。具體致傷原因:高處墜落傷11例, 交通意外傷患18例, 重物壓砸傷4例。患者神經功能按照Frankel分級法分級:其中A級1例、B級4例、C級6例, D級10例, E級11例。傷后至入院時間為3~14 h。入院前脊柱骨折均未行特殊治療。32例患者在術前均行X線、B超及CT或MRI等常規檢查, 其損傷情況及程度基本得到確定。
1. 2 方法 按Denis評定標準[4]評估骨折節段的穩定性, 制定手術方案。通過初步鑒定, 32例患者中共有59個節段受累, 其中不穩定型骨折有36個, 穩定壓縮型骨折23個。診治前, 對所有患者用麻醉藥將骨折部位的脊柱進行麻醉, 取俯臥位, 常規消毒鋪無菌巾, 在脊柱中受傷節段的前后節段中間部位找到切口, 使兩側棘突、錐板及關節突完全顯露出來。以傷椎上下相鄰椎體置人并撐開椎弓根內固定脊柱釘棒系統。不穩定性骨折者, 依據復位、減壓、固定、融合的順序和原則依次進行手術;對于胸腰推中出現骨折并且中間還夾著1個沒有骨折階段的2個骨折節段, 要在骨折節段緊挨著的幾個未骨折的脊柱中植進去8個鋼釘。術中不穩定型骨折采用短節段固定12個損傷椎, 采用長節段固定18個損傷椎, 采用前路固定3個損傷椎;穩定型骨折采用損傷椎行植釘固定12個, 未予處理損傷椎5個。所有患者均在半年后進行隨訪, 時間持續為期一年。
1. 3 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及感染情況。半年后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 經X線復查測量并詳細記錄患者的傷椎椎體前緣高度和后凸角度數。
1. 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2.0軟件對收集的椎體高度及后凸角數據結果進行分析, 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 P<0.05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32例患者的手術時間為2~6 h, 平均時間為(4.1±0.6)h;術中出血量為230~760 ml, 平均出血量為(470.5±40.5)ml, 患者均為發生術后感染癥狀。所有患者均在半年后獲得隨訪, 隨訪時間為6~12個月, 結果發現:所有患者與術前相比, 下肢麻木疼痛、腰背部疼痛及脊柱活動受限等情況均有明顯改善。經X線測量患者的傷錐椎體前緣高度及后凸角度數并記錄結果, 運用軟件進行比較分析, 結果見表1。
患者經治療前后病變椎體的平均高度均得到明顯的改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結論
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往往是脊柱節段兩個或兩個以上發生骨折, 由于胸腰椎的獨特解剖結構, 與單節段脊柱骨折相比, 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患者的臨床治療更為復雜, 其漏診及誤診等情況比較多[5, 6]。而手術治療是唯一療效較好的確切方法。手術目的主要是骨折復位、糾正椎體高度丟失、恢復正常脊柱序列及生理曲度, 充分有效地椎管減壓促進脊髓神經功能恢復和重建脊柱的穩定性。為了更好的評價及運用手術治療方法, 本院對入住的32例手術患者進行綜合分析, 以期得到更合理準確的療效評價。術后通過半年到一年的隨訪, 發現入住我院的32例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患者均得到良好的療效, 未發現引起間隔的正常椎體之間出現脊柱不穩現象。所以依據患者骨折的類型及具體情況進行手術方式, 可獲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術后無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韓成龍.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手術治療的效果觀察.求醫問藥, 2012,10(4):226-227.
[2] 袁中山,李勝華,鄧英虎.多節段脊柱骨折診療方法的分析.脊柱外科雜志, 2005,3(4):212-214.
[3] 張文志,方詩元,胡業豐,等.多節段胸腰椎脊柱骨折的手術治療.臨床骨科雜志, 2007,10(3):227-228.
[4] 李利,史亞民,侯樹勛,等. SCOFIX器械整復固定治療胸腰段多節段骨折.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04,14(3):181-183.
[5] 王華東,史亞民,侯樹勛,等.非相鄰多節段脊柱骨折的診斷與手術治療.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05,15(2):91- 94.
[6] 李展春,劉祖德,胡光宇.非相鄰型多節段脊柱骨折的手術治療分析.臨床骨科雜志, 2006,9(5):417-4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