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昕
【摘 要】農產品流通的順暢對于促進城鄉共同發展,活躍城鄉市場,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針對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農產品流通的對策與建議,促進農村經濟以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農產品;農產品流通;問題;建議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12-0055-01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農產品流通的順暢對于促進城鄉共同發展,活躍城鄉市場,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農產品流通狀況關系到國民經濟的運行質量和效率,是實現國民經濟高效運轉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農產品流通的渠道正向著多元化、市場化的方向不斷邁進。但是,縱觀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的發展狀況,仍然存在著流通成本高,流通方式較為落后,嚴重影響到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利于農村經濟以及國民經濟的又快又好發展。因此,加強農產品物流體系的建設,對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存在的問題
(一)農產品物流環節效率不高
農產品流通一般經過以下幾個主要環節:生產者—>產地—>運銷批發商—>銷地市場—>零售商—>消費者。同時農產品從生產者手中到達消費者手里需要經過多重的檢驗程序,再加上運輸、包裝等環節,使得農產品的物流效率不斷下滑,質量也在嚴重下降。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商品流通也不斷進步,流通環節不斷增多,流通渠道也在不斷增加。致使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質量下降的同時,農產品的物流效率也在受到嚴重影響。
(二)農產品流通中信息服務薄弱
首先,市場信息化建設落后。一是信息化硬件建設落后。由于經濟效益差、信息意識落后等原因,大多數市場沒有配備信息設備,致使市場信息情報功能未能充分發揮。一些市場采用傳統的廣播、板報等方式發布少量品種、價格信息,有的市場根本沒有信息服務,更談不上為農戶生產、產品流通、產品加工提供全面、持續的信息。二是信息資源不能共享。雖然一些縣級以上政府的信息網絡較健全,信息量較大,但缺乏一個把政府、市場、客戶和生產者聯接起來的網絡,市場供求信息不能快速傳遞,致使批發市場價格發現功能不能很好起作用。 其次,對農民的信息服務不到位。農民習慣于聽從行政號召,缺乏對市場的分析能力。雖然當前涉農部門建立了農業信息網絡,但主要問題是網絡在鄉、村出現斷層,使農民獲取信息成本很高。而且大多數農民因自身素質原因缺乏對信息的分析、選擇能力,因而造成農民生產和農產品流通的盲目性。
(三)農產品流通滯后于生產,生產又缺乏市場信息指導
一是各地普遍存在重農產品生產、輕農產品流通現象,造成農產品流通滯后于生產。有些人認為農村經濟工作主要是要抓生產,流通工作不用抓。有的人雖認識到流通的重要性,卻又不知如何抓,最終導致農產品賣難或買難的現象時常發生。自發形成的小規模、分散經營的農產品民間流通組織普遍缺乏管理和指導,他們受利益驅使,在農產品短缺時為從中牟利高價搶購,在農產品過剩價低時為規避風險一哄而散,從而加劇了農產品價格的波動。二是有些地方存在重市場建設,輕市場預測,不注重分析市場需求變化,造成農產品生產滯后于市場。由于市場分析、預測難度較大,因而在農產品流通工作中,各地只重視市場的場地建設,不搞農產品市場分析、預測,缺乏對生產的正確指導。農民由于自身文化素質、掌握信息、市場經濟意識等方面條件的限制,不能掌握市場行情,生產決策的盲目性較大,經常出現“什么價高,大家就種什么;種什么,什么就難賣”的尷尬局面。
(四)農產品的交易方式比較落后
由于生產方式多采用家庭承包形式,生產規模小,組織程度不高,農產品交易多采用自產自銷。經濟發達地區的生產規模稍大些,但多是對手交易方式占主導地位, 現貨交易、人貨同行, 成本、交易費用高昂, 阻礙市場正常功能的發揮。對手交易透明度不高, 各批發市場之間處于相互獨立狀態, 缺乏統一、權威的價格信息, 只有增加搜尋的次數才能獲得有利的價格。但是, 由于這些搜尋活動不是在集中的市場中進行的, 準確性、及時性、效率性都很差, 給交易信息的搜尋工作帶來困難, 交易主體需支付高昂的信息成本。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搜集、加工和傳播手段, 也難以有效地降低交易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交易費用。
二、促進農產品流通的建議
完善農產品的流通,要遵循“ 消費引導市場, 市場引導生產” 的市場經濟規律,建設適應生產與消費協調發展的市場體系,完善市場結構。簡化市場手續,減少農產品的流通環節,同時要保證農產品的質量,保證消費安全。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不斷促進農產品流通的安全以及質量保證。
(一)加大對農產品的支持力度
積極倡導新農村建設,尤其是農村道路工程的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全國物流網絡的發展。建立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倉庫等相關設施建設用地的審批快速通道,合理減少審批環節,簡化報批材料,調整審批程序,促進農產品流通的暢通,提高農產品物流效率。支持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升級改造,落實農產品批發市場用地等扶持政策,發展農產品大市場大流通。
(二)加快農產品流通網絡信息體系的建設
整合已有的與農產品流通相關信息網絡資源,構建全國集中統一的農產品流通網絡平臺,對農產品流通信息進行全面、及時、科學的收集、加工、分析、處理和發布。同時將此項工作與電子商務、連鎖超市、物流配送等方面的建設結合起來。以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網絡建設為起點,構建信息流樞紐,并與農村經濟信息網絡合作并網,同時采取適當方式大力解決農民和商戶上網問題。
(三)建設現代化農產品批發市場
制定規范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標準,制定與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參照國際慣例,將農產品批發市場界定為社會公益性事業,設立國家農產品批發市場專項基金予以扶持,并在信貸、稅收上予以政策傾斜;加強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監管,加快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推進農產品集貿市場走向超市化經營。
(四)構建農產品流通主體組織化計劃,培育農產品流通龍頭企業
按照農產品流通產業化的發展方向,推動商戶企業化,在稅費、資金和經營上予以支持;重點加大對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運銷企業、進出口企業、物流配送企業和大型食品連鎖超市的扶持力度;以市場為依托,組織農產品運銷戶協會;鼓勵以“生產基地+商戶”,“加工企業+商戶”、“運銷公司+商戶和配送中心+商戶”的形式進行合作;加快農產品流通引進外資的進度,鼓勵多種形式的合資合作。
(五)加強農產品流通質量工程建設
首先,加強農產品流通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科學制定農產品流通質量安全標準、市場準入制度、檢測制度和農產品經營者市場準入制度,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實行質量公示制度和信息反饋制度。其次,推行優質的流通服務。建設優質農產品信息網站,推動農產品流通的冷鏈體系建設,鼓勵生產者與市場商戶聯合,鼓勵商戶專營和優質配送服務等等。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與發展,農產品市場的競爭也越來越大。農產品流通環節關系到整個市場的運作體系,與社會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要加大對農產品流通方面的投入,運用現代化高科技,促進農產品流通的發展,不斷實現農產品在流通效率及流通質量。
參考文獻:
[1]趙曉飛,田野.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創新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9,(02).
[2]趙曉霖.吉林省農產品物流發展及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09.
[3]楊躍輝.福建省農產品流通模式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