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12-0119-01
一、普通高校院(系)教學管理的定位
在普通高校,學校教務處是教學管理的一級職能機構,院(系)是教學管理的二級管理機構,院(系)是直接進行教學的執行單位和管理單位,是學校教學管理的基礎。院(系)教學管理通過貫徹執行學校的教學規劃和計劃,組織協調本院(系)的教學活動,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實現學校培養人才的教學目標。
院(系)教學管理屬于基層管理,基本只涉及本院系的教師和學生,但管理內容具體,涉及教學計劃管理、教學質量管理與評價、課程、教材、實驗室、實踐教學、畢業論文(設計)、教學隊伍等。同時,直接面向廣大師生,院(系)的教學管理具有組織者和服務者的多重身份,管理的難度大。
二、普通高校院(系)教學管理的內容
院系的教學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一般包括教學基本建設、教學組織管理、教學運行管理和教學效果管理,涵蓋學科建設、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材選擇、實驗室及實踐教學、教學隊伍管理及學風管理等與教學相關的各種活動。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教學規律并據此改進教學管理工作,從而提高學校的教學管理水平;2.制定教學制度,建立穩定的教學秩序,從而使得教學活動正常進行;3.根據國家政策,結合高校自身情況,研究教學改革方案并實施;4.建立激勵和獎懲制度,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積極性。
高校的教學管理活動,首先要做好教學基本建設。教學基本建設主要是關于學科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踐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學風建設等。其次是要嚴格、規范的實施教學管理活動,包括教學質量管理、教學秩序管理、學籍管理和考試等方面的工作。最后是應該對教學管理工作展開評價,及時發現教學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分析研究,提出改進的方案并實施,提高教學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針對教學管理績效評價方面,應當包括教師素質、教學規章制度的建設與執行、各主要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教學質量的監控等方面。
三、企業內部控制視角下的院(系)教學管理績效評價可行性
績效評價在非營利性組織中的應用研究、“類企業行為說”、的發展、新公共管理思想的融入、以及大學評價活動的長期開展為我們提供了方法體系和實踐經驗。
1.“類企業行為說”為大學進行內部績效評價提供了理論基礎
大學類企業行為是伴隨著市場主義的產生而產生的,大學管理的本質已經成為實現資源約束下的最優選擇,這一點與企業極其相似。同時在管理實踐中,高校也表現出與企業趨同的管理行為,市場為導向基礎下的大學類企業行為越來越被人們接受和廣泛運用。基于“類企業行為說”,企業績效評價的系統理論、基于行為和能力的績效評價、基于戰略管理的績效評價以及可持續發展的企業績效評價理論等,都可以作為高校內部績效評價的理論出發點和構建評級體系的重要支撐。
2.“新公共管理理論”為大學開展績效評價提供了理論來源
“新公共管理理論”因其主張對傳統管理體制的變革,強調戰略管理、績效評價、市場競爭等而被廣泛地應用于公共部門,并逐漸滲透到教育領域。高等教育具有準公共產品的性質,從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出發,以市場為導向,完善高校自身的管理體制,通過競爭機制的引入,引導高校建立評估機制,加強組織機構的評價,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績效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新公共管理為大學開展績效評價提供了思想動力。
3.“投入-產出論”和層次分析法(AHP)、平衡記分卡法(BSC)為大學開展績效評價提供了方法體系。
國內外學者在借鑒企業和政府部門績效評價基礎上,不斷對傳統績效評價方法進行改造,以構建適合于大學評價的指標方法體系,并已經形成了多種評估方法和體系,包括單項評估指標體系、綜合評估指標體系等。一些典型的績效評價方法仍然可以為大學構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所借鑒。
四、企業內部控制視角下的院(系)教學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1.企業內部控制理念
企業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旨在實現控制目標的過程。企業內部控制的目標是合理保證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企業建立與實施有效的內部控制,應當包括下列要素有:
(1)內部環境。內部環境是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基礎,一般包括治理結構、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內部審計、人力資源政策、企業文化等。
(2)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是企業及時識別、系統分析經營活動中與實現內部控制目標相關的風險,合理確定風險應對策略。
(3)控制活動。控制活動是企業根據風險評估結果,采用相應的控制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內。
2.構建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科學性原則主要體現在構建指標體系時,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并應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選取。構建出的指標體系,即要在理論上站得住腳,同時又能反映出評價對象的實際情況,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指標體系在基本概念和邏輯結構上嚴謹、合理,并具有很好的針對性,能夠反映出待評價對象的本質。同時,對象的描述結果應當清楚、簡練,符合實際。采用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評價相結合、精確量化和模糊量化互補、考核與評估并用、多渠道監控與評價等方法。
(2)權威性原則。評價結果應要能夠激發管理人員和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評價指標的選取要考慮評價結果的權威性。
(3)可操作性原則。教學管理評價體系應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刪繁就簡、化難為易,使教學管理績效體系主干清晰、程序簡單、實施容易。
(4)公正性原則。在機構設置上注重獨立性,盡可能消除客觀因素的影響。在具體操作時,盡可能做到客觀公正。
(5)動態性原則。應當根據學校教育的目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發展,對現有的指標體系進行修改、增加、刪減和完善,保證指標體系的代表性。
3.指標體系
基于內部控制的基本思想,結合普通高校院(系)教學管理的基本內容,設計的指標體系包括教學管理環境、信息與溝通、教學管理活動、監控、教學評估等5項一級指標及 17 個二級量化指標。
(1)教學管理環境
教學管理環境包括教學管理基本思路、教學管理制度建設、定期研究教學情況、領導投入情況及教研室活動開展情況等。主要觀測點包括辦學指導思想與辦學定位,聽課制度、教學環節規范性文件等,教學專題會議比例,領導對教學工作了解程度及精力投入情況,教研室活動的次數及內容等等。
(2)信息與溝通
包括教學管理信息的收集機制和溝通機制。主要觀測點包括:學期期初、期中、期末三期教學檢查,各種教學工作會議記錄,相關信息的反饋記錄等。
(3)監控
監控包括常規性的監督和專項監督檢查活動。主要觀測點有人才培養方案執行情況、課表執行情況、調停課情況、教學事故發生率、實踐實訓開出率等。
(4)教學效果評價
教學評價包括課堂教學質量、教風和學風等,主要觀測點有課程考試成績分布、過級率、發表論文數、學生就業情況等。
建立起評價指標體系后,賦予各種指標相應的內涵,就可以利用層次分析法或其它評價評價進行量化評價,從而保證評價結論的科學性和客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