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楠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1620)
高速鐵路作為一種現代化的交通公共設施,以其速度快、運量大、輻射廣、影響深等顯著特點在我國經濟發展和綜合運輸體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伴隨著高鐵的不斷發展,隨之而來的對于高鐵建設項目實施完成后的實際效果及其帶來的影響的重視程度也日益加強。因此,近年來對于高鐵項目的后評價逐漸興起。
近年來,國外高鐵建設項目后評價正在形成較為完善的體系。其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趨勢:(1)評價的角度和標準從單一化向復雜化發展。國外有些學者從成本收益或旅游業的角度分析評價了高鐵的發展狀況;有些學者從需求評估、環境評定以及風險分析等多個角度對高鐵建設項目的后評價進行了發展。(2)評價早期化。依據后評價的定義,其是指高速鐵路運營2-3年后,對該運營項目進行多角度的評價,而目前有西方學者認為,只要第一年數據足夠穩定,則該數據可以用來進行高速鐵路項目后評價,并且可以從中發現新的規律。
對于國內,高鐵建設項目后評價的發展較為緩慢。相關的探討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從實證上起步均較晚,既有成果不多且不系統。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部分也只是從理論出發,尚未有具體的應用。因此,高速鐵路建設項目后評價是值得深入探討的一大研究領域。
目前,處于長三角區域的高鐵大致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只在長三角區域內運營,一部分連接區域外,溝通周邊城市。前者包括“滬寧城際鐵路、滬杭高鐵、杭寧城際鐵路、杭甬高鐵”,而后者則包括京滬高鐵、杭福深客運專線、甬臺溫客運專線、甬福客運專線等七大線路。這些高鐵的建成不僅從內相互聯系了處于長三角區域的各個城市,也從外溝通了其他周邊城市,形成了以長三角州地區為集聚點,發散式增長的模式。
從長三角地區整體來看,交通運輸狀況的改善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前運輸通道運力緊張的狀況,有利于進一步跟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進程。經濟學家佩魯認為,經濟增長通常是從一個或數個“增長中心”逐漸向其他部門或地區傳導。因此,在此次長三角一體化的進程中,政府通過將高速鐵路作為增長極,大力投資高鐵建設。在規劃全國的“四縱四橫”鐵路快速客運通道以及四個城際快速客運系統的背景下,長三角地區在國內率先進入高鐵“一小時城市圈時代”。
不僅如此,該增長極由此帶來的擴散效應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效果顯著,根據統計數據,用Correl函數計算出1995-2011年長三角地區客運量與GDP的相關系數為0.99,貨運量與GDP的相關系數為0.96。上述結果表明,長江三角洲鐵路運輸行業與經濟發展之間協同增長的。由此推斷,因長江三角洲高鐵項目的建設實施,帶來區域內外的交通運輸條件的顯著改善和客運、貨運量的大幅度增加,促進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發展。
本文采用有無對比法、運量—產值指標法、彈性系數分析等三種方法,來評價高鐵對于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
“有無對比法”是項目后評價常用的一種方法。是指將有項目和無項目進行對比,其中“有項目”是指研究的運輸系統為滿足某種運輸需求而擬建的實施后將要發生的情況,“無項目”是指不實施該擬建項目時,在計算期間將要發生的情況,二者之差作為項目的實際或可能產生的效益。其核心是要求投入的代價與產出的效果口徑一致,即所產生的效益要真正歸因于項目本身。
由于長江三角洲高速鐵路最早于2008年開工建設,建設期間,高鐵對GDP的增長已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所以我們把高速鐵路建設期間的年份也歸屬于“有項目”的年份。
根據1995-2003年長江三角洲GDP,計算出1995-2003的年均增長率為12.42%,則可以預測出2008-2012年沒有高速鐵路情況下的GDP,得出在2008年-2012年間,高鐵對GDP的貢獻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到,2008-2012年高鐵對長三角區域GDP的平均貢獻率為5.64.在此期間,高鐵的貢獻總額為21211.46億元,綜合平均貢獻率為4.89%。但這只是一個粗略計算,該貢獻額中既包括了高鐵對長三角經濟的直接貢獻,也包括了對長三角的間接貢獻。
通過與有無對比法的相結合,運量—產值指標分析法建立的經濟增長與客、貨運量之間的關聯模型,對建設項目未來6年的貢獻進行了預測。由于長三角地區的高鐵在不同地區呈現不同特征,說以我們無法準確測量出較為直接的經濟數據,但是在高鐵項目期間,長三角地區沒有其他大型的建設項目,所以本文的計算近似的以長三角地區有無高鐵時,客貨運量的差異作為高鐵的新增客貨運量。
首先,考察客運量與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的關系。
第一步,以長三角地區1995年-2005年的GDP作為原始數據序列:

圖1 長江三角洲有無高速鐵路國內生產總值比較

根據原始數據序列建立長三角區域國內生產總值 GM(1,1)模型:

DPS系統對當前GM(1,1)模型的評價:C=0.1461(<0.35),P=1.0000(>0.95),即預測精度等級很好,說明該模型的預測值是可信的。由此模型可以預測出2012年-2015年無項目時長三角區域的GDP值(見圖 2)。
第二步:利用長江三角洲地區2008-2011年客運量作為原始數據序列,建立客運量預測灰色系統模型:

DPS系統對當前客運量預測灰色系統模型的評價:C=0.0138(<0.35),P=1.0000(>0.95),即預測精度等級很好,說明該模型的預測值是可信的。由此模型可以預測出2012年-2015年有項目時長三角區域的高鐵客運量GKY。
第三步,利用2008-2011年長三角地區GDP數據作為目標序列,高鐵客運量(GKY)作為音速序列,建立GDP與高鐵客運量之間的一元線性回歸模型。
長三角地區GDP值與高鐵客運量之間的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為:

將第二步計算出的2012年-2015年有項目時長三角區域的客運量GKY分別代入長三角地區GDP值與高鐵客運量之間的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則可得到長三角地區有項目時的GDP。
第四步,將有項目時的GDP與無項目時的GDP相減,則可以得到長三角地區的高鐵的客運量對于當地運輸產出效益。同理,我們可以計算出高鐵貨運量對于長三角地區的運輸產出效益表。
由此可以計算出,2012-2015年間,高鐵的客運量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運輸產出效益為116098.16億元,對長三角地區的平均貢獻率為18.90%,貨運量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運輸產出效益為34930.60億元,對長三角地區的平均貢獻率為6.58%。計算出的客運量對長三角地區產出效益大于貨運量的產出效益,是由于客運對經濟的增長不僅包括直接影響,還包括間接影響如高鐵的通車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等。上述原因導致了二者對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不同。。
彈性系數是指衡量一個經濟變量的增長幅度對另一個經濟變量增長幅度的依存關系。在此我們考察兩種彈性系數,客運彈性系數以及運輸彈性系數。
客運彈性系數是指客運的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的比值。客運彈性系數e1=(ΔK/K)/(ΔGDP/GDP)。
由于貨運量基本上是隨工農業的發展而增長,所以在這里我們不采用貨運彈性系數這個指標,而換成運輸彈性系數,其是指貨運量的增長率與工農業增長率的之比,由于中國目前運輸貨物大多為工業品,所以我們用工業產值增長率替換工農業產值增長率。若以ΔH/H表示貨運增長率,ΔG/G表示工業產值增長率,則運輸彈性系數e2=(ΔH/H)/(ΔG/G)。
根據國際慣例,彈性系數和經濟發展的階段性有關,由統計的偏差,我們只能粗略的分析鐵路的客貨運對長三角地區經濟的影響。根據國際標準,鐵路客運的增長與地區GDP發展之間的彈性系數為0.9,而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從2008-2011年間,長三角地區客運彈性系數正不斷趨于這個標準值,高鐵的開通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運輸壓力。
對于運輸彈性系數,國際間普遍認為,工業產值每增長1%,鐵路貨運量應增長0.5%,此時鐵路運輸能力才能比較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分析表明,在長三角地區高鐵修建期間,2011年以前,鐵路貨運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滯后性。2011年當年,運輸彈性系數達到0.67,這說明當高鐵逐步建成開通,鐵路運輸也在逐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滯后性逐步減弱。

圖2 長三角地區運輸產出效益預測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長三角地區的高鐵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直接相關,其建成通車大大促進了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增長。通過模型計算得出,2008-2012年高鐵對長三角區域GDP的平均貢獻率為5.64%。在此期間,高鐵的綜合平均貢獻率為4.89%。2012-2015年間,高鐵的客運量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平均貢獻率為18.90%,貨運量對長三角地區的平均貢獻率為6.58%,運輸產出總效益對長三角地區GDP的綜合貢獻率為13.20%。2011年鐵路運輸彈性系數達到0.67。根據我國國務院《中國鐵路中長期發展規劃》,長江三角洲地區將以高鐵為樞紐,形成一個巨大的經濟輻射圈,加速與其他城市的交往。隨著高鐵的不斷建成開通,預計未來3年高鐵經濟對長三角地區經濟的帶動將更加強勁。
另外,預測的結果也提醒我們,未來幾年高鐵客貨運量的增長勢頭仍然比較強勁,因而對高鐵軌道以及客貨運裝備條件都提出了新一輪的挑戰。不僅如此,當前由于高鐵部分區間乘坐費用較高而導致很多人“被高鐵”的問題也日益突出,需要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
[1]張小艷.我國高速鐵路客運專線后評價指標體系[J].交通科技與經濟,2011,(13).
[2]上海市統計局.上海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6-2012.
[3]浙江省統計局.浙江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6-2012.
[4]江蘇省統計局.江蘇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6-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