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敏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海口 571158)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立足于對人的主體生命與生存價值的考察,強調必須通過異化勞動的揚棄使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來把握自己的本質,是一種理性與價值相結合的探討。馬克思的《手稿》中關于人的解放的理論對于我們今天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對于人的本質的理論,仍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1]這與馬克思《手稿》提出的文化理想有著內在的一致性。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要“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2]建設社會主義,要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豐富和創新精神文化活動,營造一個良好、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圍,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需求。
經濟全球化使得傳統文化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沖擊,傳統文化體現的是民族的精神,而對外來各種文化要有一個端正的態度,要取長而補短。文化自信就是要求我們對傳統文化要有深入的認識并從中產生自信感、自豪感。一方面,我們一定要堅守傳統文化的基本原則,善于發掘傳統文化的優勢,增強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積極與外來的優秀文化相交流,促進世界文化的和諧發展。文化是人的精神與思想的指南,它確立著人的價值觀取向,增進了人對自然界的認識。實現“中國夢”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離不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這一堅實的精神支柱。
文化產業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法蘭克福學派的主要代表阿多諾在批判文化商業化特征時指出:所謂“大眾文化”或者“文化工業”已經失去了文化的真正價值,并對“文化工業”的欺騙性、商業化和偽個性化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他其實也是對抽象人性論的批判,對現實忽視人的個性的批判。[3]人類進入信息社會后,信息傳遞的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傳播范圍廣,但同時也帶來許多問題。“文化工業”扼殺掉了人的個性、人的本性,而人的全面發展則需要豐富人的個性,完善人的本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從人民真正需求出發,發展能帶給以人民精神價值為目標的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面對西方文化傾銷和文化霸權,要堅持我國文化健康有序地發展。作為文化消費者,應該具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樹立正確的文化消費觀念。作為文化生產者,要堅持文化的市場化運作,考慮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對文化產品進行多層次、全方面的生產。文化管理部門要進行監管,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構建文化園區是宣傳核心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舉措。努力構建和諧的文化氛圍需要通過很多具體的途徑去實踐,包括建立社區文化宣傳區、校園文化宣傳區等,通過建立完善各種文化園區,豐富人民的文化精神活動,不斷創新更多豐富人民生活的文化活動,加快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步伐。
馬克思《手稿》中強調的生態自然觀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對于我們今天解決環境危機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
正確的生態文明理念指導著科學的生態文明建設。馬克思強調的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就是人類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在《手稿》中雖然沒有還沒正式提出“生態”概念,但是馬克思非常著重地強調了自然的基礎性。我們今天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4]
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索取與被索取的關系,而是休戚相關的相互依存的一個有機整體。恩格斯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5]馬克思在《手稿》中也指出,“人對自然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人的關系,……因此,從這種關系就可以判斷人的整個文化教養程度。”[6]馬克思在這里所指的“人類的文化教養”可以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的生存之本,保護自然界也就是保護人類本身,人對自然界的改造其實也是人對自身的認識,只有人不斷地提升人的認知能力,才能更合理地去改造自然界。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工業文明與科技已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生態問題已經成為全球的焦點,要繼續發展必須解決環保問題,反思人類的生存方式,考慮自然的承受力,考慮可持續發展。馬克思用唯物辯證思想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對于我們當今處理人與自然矛盾的激化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和人類密切相關同時作為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和確證的自然,對人類有著客觀的約束性,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們人類自己。人類的基本需求逐漸得到了滿足以后,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應該關注到人自身的發展上來,逐步提升人的內涵與境界。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需要經濟支持和制度保障,我們應該用現代生態價值觀高度看待經濟社會和自然的協調發展。
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始終是馬克思文化哲學的根本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最終落腳點。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再次強調了“以人為本”,必須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7]從人類改造自然的角度看,人類對自然已經不只是單純的滿足自身的生存需求了,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也開發了自身的潛力。只有樹立人全面自由發展的價值理念,才能更好地推動社會地發展。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強調“以人為本”,就是人的終極的價值目標即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在當代的體現;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只有真正堅持以人為本,才能真正關注人民群眾的利益,才能真正致力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實現全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1][4][7]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德]馬克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