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叢
摘 要:食品飲料行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地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企業傳統的價值觀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生活的需求,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
關鍵詞:上市公司;食品飲料類;社會責任信息披露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社會責任,在中國還是一個新名詞,應該怎樣理解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對于什么是“企業社會責任”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美國的一些學者通常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決策者采取保護與促進社會福利行動的義務。
現代營銷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先生在80高齡之際仍然堅持“我心中偉大的企業是那些致力于掙錢并解決社會問題的企業”,他認為未來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將不再是選擇性行為,而是企業為保持基業長青的必然選擇;科特勒先生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一書是他眾多著述中最重要的一部,該書基于對全球
100多家知名企業社會實踐的跟蹤研究,系統總結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意義、對企業長遠發展的影響,以及如何選擇、計劃、實施企業的社會活動等,并就企業做社會活動的6種選擇逐一展開,以生動的案例分析、利弊陳述,為企業人正確理解并實施社會活動提供了廣闊的思路及實踐指引。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來源。早在18世紀中后期英國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現代意義上的企業責任論壇業就有了充分的發展,但企業社會責任的觀念還未出現,實踐中的企業社會責任局限于業主個人的道德行為之內。企業社會責任思想的起點是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看不見的手”。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一個社會通過市場能夠最好地確定其需要。到了18世紀末期,西方企業的社會責任觀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表現為小企業的業主們經常捐助學校、教堂和窮人。
進入19世紀以后,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帶來社會生產力飛躍,企業在數量和規模上較大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受“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人們對企業的社會責任觀是持消極態度的,許多企業不是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而是對與企業有密切關系的供應商和員工等極盡盤剝,以求盡快變成社會競爭的強者,這種理念隨著工業的大力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的影響。
(三) 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對企業的影響。近年來,“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在我國日益重要,企業社會責任的披露情況已經成為衡量企業發展狀況的一個新標準,特別是在社會影響力方面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尤為突出。
二、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理論
(一)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定義。企業社會責任產生后,西方學術界和企業界便開始關注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確認、計量和披露的問題,1968年美國會計學者戴維.林諾維斯在《會計雜志》第11期上發表了《社會經濟會計》一文,指出社會責任會計是會計在社會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等社會科學中的應用,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是社會責任會計的一個分支,從而揭開了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的序幕(戴維.林諾維斯,1968)。
發達國家的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成果比較豐富,能夠充分指導各國企業實踐社會責任,并取得了很好地效果,促進了企業和社會的共同進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一方面是主動承擔對利益相關者以及全社會的義務,另一方面有希望獲得消費者、政府、員工等利益相關者的信任和好感,以促進企業經營發展的動機。簡之,企業把所從事的社會責任活動披露出來就是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
(二)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內容。從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內容來看,各國都有一定的差異,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和認知的深入,在不斷地完善。
西方發達國家都已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企業社火責任的信息披露制度,他們的理論和實踐都比我國早、比我國完善,對建立我國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葛家澍、林志軍認為,企業除了應提供正常經營活動報告之外,外界利益集團、政府機構和社會公眾都需要會計人員提供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更多信息,諸如企業與環境保護、就業、雇員培訓、反種族歧視。醫療勞保、與社區之間的聯系或所作貢獻的信息資料(葛家澍、林志軍,2001)。
陽秋林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還包括如下內容:改善生態環境的貢獻;對社會福利的貢獻;人力資源方面的貢獻;提供產品和維修服務的貢獻;誠實信用的商業道德;企業受益方面的貢獻等內容(陽秋林,2005).
李正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包括:環境問題類、員工問題類、社區問題類、一般社會問題類、消費者類、其他類六大類十七小類。本文就以該六大類十七小類指標作為信息載體對我國食品制造業上市公司進行社會信息披露的實證研究。
三、我國食品飲料上市公司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實證研究
(一)食品飲料行業社會責任履行內容分析。分析方法描述。通過對食品飲料行業CSR報告內容實質性分析,可以洞察食品飲料行業社會責任履行的效果。目前,有關社會責任履行內容最權威和全面的標準時2011年12月國際標準化組織發布的ISO26000。本文采用ISO26000的七大核心主題和各大主題的各項議題,剔除其中為細分小議題的“組織治理”主題,共計
36項議題,每一項議題賦值1分,滿分為36分,對食品飲料行業社會責任履行內容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具體方法為,細致閱讀65份食品飲料行業社會責任報告,公司每披露了其中的一個議題,則得1分,匯總計算每一份CSR的社會責任履行內容的得分,以此評價食品飲料行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狀況。
(二)研究數據的統計分析。(1)食品飲料行業社會責任報告自愿披露意識不強。我國食品飲料上市公司的第一份CSR報告均是在證券交易所發布社會責任指引或通知后才發布的,且每年發布數量和比率不高,發布數量增長緩慢和發布實效性不強。這些分析結果都體現了我國食品飲料行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意識不強。(2)食品飲料行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制水平不高。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水平主要體現在一些編制技術指標上,本文通過報告結構、表現介質、篇幅長短、表現形式等指標進行衡量、表3、表4分析結果顯示我國食品飲料行業上市公司CSR報告結構不完整;主要以文字敘述為主,缺少圖片、圖表;篇幅偏短,色彩和版式單一;報告可讀性和明晰性都不夠。
(四)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措施。(1)信息紕漏信息差異大。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披露信息不充分,調查顯示,披露環境貢獻、員工培訓和產品質量的信息很多,遠遠超過對其他內容的披露,環境類在2009年已經接近三分之一。(2)信息披露內容不全面。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在我國還處于初級階段,對信息披露的認識還不到位,披露的內容也不全面,主要以環境和員工問題較多,即使有新的標準,也沒有真正落到實處,還遠遠不能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社會責任情況的需求,達不到預期的效果。(3)信息紕漏的形式單一。在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形式中,傳統的會計報表型反映企業社會責任披露形式居于次要地位,而非正規形式和文字表述方法對企業承擔或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加以說明和評價的披露形式居于主導地位。這樣,文字敘述較多,比較性數字信息太少,使各項指標缺乏可比性。(4)信息披露沒有落到實處。僅僅是單純的信息披露,沒有充分利用這些信息為各利益關系人服務,是信息披露流于形式,沒有落到實處。
企業是市場的基礎,希望我國能夠借鑒發達國家的優秀經驗,集合政府、企業、勞動者各方面的力量,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增強公眾和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提高會計人員社會責任和技術水平,促進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在全國建立并完善。
參考文獻:
[1]劉俊海 公司的社會責任[M].北京 法律出版,1999.
[2]劉連煜 公司治理與公司社會責任[M].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