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洪飛
摘 要:用落葉松進行人工造林有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在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適宜的地方對落葉松進行大面積地種植有利于提高一方的森林覆蓋面積,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且能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如何提高落葉松的成活率成為進行造林問題的關鍵。
關鍵詞:落葉松;造林;成活率
在遼東地區主要的造林樹種是落葉松,其從樹苗長成材的時間較短,對環境的適應性強,且木材市場對其需求量很大,大面積地進行種植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因此在遼東和遼北的山區種植落葉松十分受到群眾的支持。在現實的操作中,由于單方面地追求數量和種植的進程,忽略了落葉松在種植的過程中可能影響其成活率的因素。如苗木的質量不同和對土壤類型的適應程度不同會使得苗木的成活率有所差異。下面我們將分析影響落葉松成活率的因素并提出如何提高落葉松造林成活率的建議和相關措施。
一、影響落葉松造林成活的主要因素
(一)苗木木質化程度低。種苗的健康狀況和茁壯程度直接影響著造林的成活率。在實地的考察中發現,凡是落葉松苗木成活率低的地方主要原因都是由于苗木的質量不夠好,從而使造林的地塊中出現缺苗和斷苗的情況。對苗木的質量進行仔細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苗木的木質化程度較差,會容易導致樹枝的末梢抽干,生長點枯萎,跟木質化程度較好的成活率較高的苗木相比,其含水量要低3%~5%,造成木質化不好的原因主要是在育苗期間所施用的肥料配比不合適,缺鉀貧磷富氮導致最低養分率失調,且有機肥料的補充不夠充足,單純地大量補充氮肥和澆水催使苗木向高生長,使苗木表面看起來高大其實木質化程度較差,容易使苗木種植后死亡。因此在衡量苗木的質量時我們不應僅看苗高和地徑這兩個方面,也應把木質化的程度考慮在內,當作衡量苗木質量是否合格的指標之一。
(二)過冬防寒的措施不到位。一般為了幫助幼苗過冬人們常采取的方式有3種,分別是留床、假植和埋苗。在越冬時采用這三種方法進行防范,幼苗的死亡率分別為10%~20%、1%
~5%、1%~3%,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假植和埋苗是比較理想的保護幼苗過冬的方式。但假植和埋苗對地點有一定的要求,需要選擇背風的蔽陰處,避免由于溫度變化而使苗木的水分流失從而導致枝梢的水分被抽干。在實際的應用中,有時會發現有的林農會把成捆的苗一起做假植,這樣的操作不符合苗木假植的規范,不能使苗木的根系充分的接觸土壤,這樣土壤就不能保護根系中的水,導致苗木的水分從成捆的苗間隙中散失,這也是導致苗木枝條和根系缺水的原因。這樣的苗成為沒有活力的假活苗。經相關的研究資料表明,如果在過冬期間,對苗木采取正確恰當的假植和埋苗措施,在第二年的春天,起苗時苗木的含水量不降反增,增幅約為3%~4%。所以在過冬時建議對苗木采取正確有效的假植或埋苗措施,減少苗木的損失,提高其來年的成活率。
二、提高落葉松造林成活率的幾項措施
(一)保持苗木水分。為了提高落葉松造林的成活率,要在起苗后對苗林采取有效的保水措施,使其水分得到保留。常采用的保水措施有3種:一是用浸濕的稻草片將苗木捆扎起來,使苗木的水分得到補充且不易散失,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方法單捆的苗木不能太多,一般50棵一捆為好,否則保水效果不理想;二是將苗木的根系包裹在泥漿中,制作泥漿的土質最好是黏土,因為黏土的持水量較大,不易被吹干;三是采用保水劑保水,將保水劑涂在根莖以下的整個根系上來保持根系的水分不易散失。常用的保水劑是中性纖維素鈉和聚丙烯酸鈉高分子交聯保水劑。這三種方法中最為常用的是泥漿法,因為此法材料易得,地點不限,經濟又方便且效果較好。
(二)掌握最佳的造林時機。清明前后是牙克石市所在地區的最佳植樹的時機。土地半陰半陽坡和陰坡的土壤含水量較大,陽坡的含水量相較而言則比較少。造林應搶在土壤化凍后利用土壤返漿其頂漿造林,這使得土壤與苗木的根系結合更緊密,有利于土壤的踩實和保墑,土壤中毛吸管連通,使水分得以有效地傳導流通。根據造林的相關數據,在相同的條件下,4月
10日造林的成活率比晚十天造林成活率要高出十多個百分點,這一差距是顯而易見的,可見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的水分情況根據土壤的墑情,掌握好最佳的造林時機是很重要的,確保不要錯過頂漿造林的時間。
(三)科學整地。要想提高落葉松造林的成功率,挖魚鱗坑是值得推廣的技術。不同的土壤含水量相差很大,土壤中腐殖質的含量和陽離子的代換量差別也很大。對造林地進行科學地整地,挖魚鱗坑,把表層的土壤放到坑的底部有利于土壤的儲水保肥。不同的土壤條件挖魚鱗坑有不同的效果,其對黏壤土和壤土的效果比較好,有利于對土壤進行保墑,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四)選擇適宜的坡向和坡位。落葉松對山地坡向的選擇較為敏感。對于落葉松來說,半陰半陽的坡最適宜其成長。較低矮的山陰坡也適宜落葉松的生長,但是陽坡比較不利于這種針葉類的樹木成長。這是因為陰坡中的土壤養分比陽坡要好,且陽坡由于日照較強,其含水量低于陰坡,陰坡因此具有更穩定和豐富的樹下植被,較滿足落葉松對生態因子的要求。經過相關的化驗可以了解到,一塊相連的陽坡和陰坡,在陽坡中0~
40cm的混合土壤樣品中其有機質的含量約為1%~2%,含水率為7%~17%,而陰坡中土壤的有機質和含水量分別為2.7%~3.8%和16%~35%,植被蓋度的差別就更明顯了,在陰坡為
87%而在陽坡則僅有5%,土層的平均厚度陽坡為3~15cm,而陰坡可達8~70cm。從以上可以看出,陰坡的環境比較滿足落葉松對生態因子的要求。除了坡向外,坡位也會對落葉松的成長有一定的影響。對于落葉松來說,山腰和山腳的土壤厚度和養分的含量較適宜其成長,而山頂由于土層的厚度較薄,且營養狀況較山腳和山腰來說貧瘠些,會對落葉松的成活造成一定的影響。一般較適宜在土地條件較差的山頂和山脊種植一些豆科類的灌木來保持水土和培肥地力,改善土地的營養狀況。
(五)合理地進行造林施肥。對于造林來說,并非施肥就一定對落葉松的成長有利,應該因地因情況來考慮是否要對土地進行施肥。如對山地造林,一般不要施肥,這主要是因為山地植被豐富,在生物多樣性的環境中,土壤被植物很好地固定。植被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土壤的腐殖質的含量和土層的厚度。不合理地施肥會打破落葉松與土壤原有植被的生長狀況,造成其之間不合理的生長競爭。且施肥容易導致某些養分分配不合理,引致使落葉松的養分、水分和光照的平衡被打破,使其抵抗力變弱,易受蟲害。施肥的必要條件是在平地上,清除土壤表面的植被,不會引起水土和土壤養分的流失。若在山地為了施肥而清除地表植物,會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使生態遭到破壞。所以在進行山地造林的過程中,一定要減少人為的干擾,使植物進行自由地生長,使生態自主地調節,保持自我生態系統的平衡。
(六)營造混交林。推廣針葉林和闊葉林進行混交可以增加植物的多樣性,提高森林抵抗病蟲害的能力。落葉松可以與闊葉的水曲柳、紫椴和黃菠蘿等進行混種,營造混交林。或者其可以與其它的針葉樹木進行混交,如樟子松和紅松等。混交林可以避免單純種植落葉松而導致的土壤肥力衰退和土壤酸化的問題。
三、總結
要想提高落葉松造林的成活率,首先要重視苗木的質量,確保根系的完整并保持其水分;再者要根據土壤的墑情選擇合適的種植時機;最后要選擇較適宜落葉松成長的環境,進行不同樹種的混交。
參考文獻:
[1] 佟鳳義.提高落葉松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措施 [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1.10(2):27-28.
[2] 趙恒軍,孫冬華,曹艷杰,王丹,賈冰,于長平.如何提高落葉松造林成活率 [J].吉林農業.2009.06(1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