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金杰
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經走過了二十多年的改革探索之路,很多學者在理論與實踐層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推動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斷向前發展。今天,如果站在多學科視角上重新審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諸多理論與實踐問題,或許對推動當前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無裨益。
一、心理健康教育對象的本質: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具有自我創造潛能的人
一是“人”是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而不是單個的人。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與其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同時也受外界主客觀環境的影響。 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成長的,也不可避免地受文化的影響,身上打著歷史的、文化的烙印。
二是人能夠自己創造自己。馬克思認為,人的自我創造是在與客觀世界的交往中實現的。人在同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獲得了發展的動力,同時也逐漸發現了自己本身具有的各種潛能。人可以通過有意識的教育和鍛煉,有目的地積極地影響人自身各種機能的發展,能動地挖掘自身的潛能。
三是人的發展過程中,自我因素是起決定作用的,外在的教育影響等都要真正成為個體自我發展的需要后,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培養能夠自己創造幸福的人
人們在成長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是: “我這樣做有意義嗎?”“人活著是為了什么?”不斷追問活著的意義與價值。這也是許多咨詢師在進行咨詢時來訪者經常問的問題。尋找生活的意義與價值,不斷追問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標到底是什么?是巨大的財富?是顯赫的地位?還是無上的權力?事實上,人們并沒有因為越來越富有、地位越來越高而明顯地比以前更快樂或幸福。
費爾巴哈曾指出:“生活和幸福原來就是一個東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對于幸福的追求。”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人們對于客觀現實生活滿足狀況的一種主觀反映和心理體驗。從心理感官的角度講,幸福是一種“期望”得到“滿足”,從而使心理預期與客觀現實達到大致匹配的心理狀態;……從價值觀角度來講,幸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價值取向。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比如情緒穩定、心態積極、堅韌不拔、適應良好等幾乎都包含在幸福的應有內涵中。一個時時感受到幸福的人,基本一個是心境平和、樂觀積極、與人關系良好、人格健全的人。
事實上,對心理健康的積極維護和促進的過程都是對幸福的追求過程。良好的心理品質、積極的心理狀態是產生幸福感的重要源泉。只有對這種狀態積極維護、不斷超越,才能使幸福常駐。創造幸福是一種過程,心理健康教育關注的是通過引導學生自我心理的發展和完善,指向對幸福的追求。由于教育不能自動授之于人,它必須經過學生的自我價值系統審定之后,納入自我概念結構,方能轉化為無需外在強化力量支持的個性品質。幸福的追求只能依賴個體自身的不懈努力,自我完成。這是一個心靈不斷成長、發展、完善的過程,而且只有過程,沒有終點。教師要挖掘學生身上的積極力量,引導學生自己尋找動力,自我幫助,自我成長。
自我教育是整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要善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和運用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自我選擇、方法的自我踐行、過程的自我調控、效果的自我評價和自我強化。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轉向:挖掘積極潛能,培養積極人格
二戰以后,心理學研究丟掉了培養個體積極人格的目標,關注心理問題、心理異常、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檢測和矯治,熱衷于制訂心理病態的標準,把主要精力放在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上。或者說,消極取向的心理學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病態,而不是研究健康狀態。近年來國內外興起的積極心理學運動,使“積極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種思想、一種理念,在心理學界引起巨大的反響,它引導人們關注和挖掘個體和群體中最積極的品質和潛能,努力創造有利的環境使個體最大程度地發揮積極的品質。“積極心理學致力于人的積極品質”強調從正面而不是從負面來界定和研究心理健康。為此,心理學研究的注意力應當放在人類積極的層面而不是消極層面,應當更加注重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而不是消極的心理疾病的矯治。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自開展以來,關注最多的是學生的“問題”,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多以問題為中心,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在實際工作中,研究者更關注的是找出學生的問題,因而問題越找越多。所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轉變視角,強調人性中積極、健康的內容,充分挖掘人性中的積極成分,引導學生不斷地追求美好。
所以,學校應該倡導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即一切從“積極”出發,用積極的視角發現和解讀問題的積極方面;用積極的途徑培養積極的品質;用積極的思想澆灌積極的心靈;用積極的過程提供積極的情感體驗;用積極的反饋強化積極的效果;用積極的態度塑造積極的人生。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如增進主觀幸福感、提高生活滿意度、開發心理潛能、強化多元智能、改善學習力、增強自我效能感、促進沉浸體驗、培養創新能力、優化情緒智力、建立和諧人際關系、樹立自尊自信和完善積極人格等都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途徑:整體構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在構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時,要樹立整體的思維方式。具體體現為兩點,一是學生是在一定社會環境、一定文化背景下生長的個體,不能拋開社會環境因素和歷史文化因素孤立地看待學生;二是要把學生看作一個整體,在個體與社會環境的聯系中研究如何讓學生積極健康地成長。如果單獨進行學生的動機、興趣、習慣和意志的培養與提高,收效不會大;如果只是進行心理咨詢與輔導,不與學科學習緊密聯系起來,收效不會大;如果不考慮中國的東方文化背景因素,把西方的理論與方法搬來照用,收效不會大;如果只從學校層面,忽視家長、社會環境資源的利用,收效不會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包含多途徑、多方法、多層次、多模式的系統工程,應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到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樹立全員、全程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觀,構建立體式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首先,要創造良好的學校文化環境。學生群體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處于一定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關系之中的。要關注學生所處的外部環境,給學生自我發展創造合適的條件。同時充分考慮影響教育效果的社會環境,尋求家長、社會的支持與合作。
其次,要整合學校各種資源。應整合各種資源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課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場所,學科教學與心理活動課一樣,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班級、團隊活動和班主任工作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活動課和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個別心理輔導和小團體心理輔導當然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
最后,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自己在學習與生活中創造快樂與幸福。
進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意味著要在學校各種教育活動之外去搞多少新花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滲透在學校的所有教育活動中,因為學生的心理品質就是從學校教育的各種活動中“塑造”出來的。學校教育從事的一切活動,都不可避免地帶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以前可能是不自覺的。現在,教育者要自覺地把所有教育因素都變成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積極因素。
五、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主導力量:全體教師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導力量是全體教師。每一位教師都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人人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者”。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滲透到學校各方面工作的教育,學生心理與個性的發展狀況怎樣,最終是學校各方面教育形成合力后的必然結果。因此,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是全體教師積極參與的教育。它要求全體教師在教育觀念上要保持一致,都應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則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