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嬌娜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產品的貿易在我國貿易中占有重要位置,但隨著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日益加劇、貿易環境的不斷惡化,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出現了嚴重的下滑現象。其中,綠色貿易壁壘已經成為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障礙,受綠色壁壘限制的產品范圍由水產品、禽肉等動物源性產品擴展到蔬菜、水果、花生等植物產品和加丁產品,幾乎覆蓋了我國出口的所有農產品。尤其是在中國農產品具有比較優勢的蔬菜、水果、水產品上遭遇綠色壁壘更為頻繁。歐盟、日本、美國等國家或地區以我國出口農產品存在疫病和農藥殘留趨標等衛生安全問題為由,多次對我國出口農產品進行封殺,并逐步加強對我國出口農產品的檢驗檢疫,阻礙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尤其是2006年歐盟、日本相繼實施新的食品安全法和農殘檢測標準,大大提高了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技術門檻,造成我國農產品出口持續下降。因此,加強對綠色貿易壁壘的研究,采取相應的對策,對突破綠色壁壘,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綠色貿易壁壘概述
所謂綠色壁壘,也稱為環境貿易壁壘(Environmental Trade
Barriers,簡稱ETBs),是指為保護生態環境而直接或間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貿易的措施。綠色壁壘通常是進出口國為保護本國生態環境和公眾健康而設置的各種保護措施、法規和標準等,也是對進出口貿易產生影響的一種技術性貿易壁壘。 它是國際貿易中的一種以保護有限資源、環境和人類健康為名,通過蓄意制定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國際公認或絕大多數國家不能接受的環保標準,限制或禁止外國商品的進口,從而達到貿易保護目的而設置的貿易壁壘。
二、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消極影響
(一)使我國農產品的出口量急劇下降
(二)綠色壁壘限制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范圍。現階段,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有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以及一些新興的工業化國家,而這些國家恰恰又是實行貿易壁壘最嚴重的國家。這些國家以其技術和經濟優勢,通過立法或其他方式進口產品制定嚴格的技術法規或標準來限制進口農產品,很難達到要求的農業產品在中國當時和無法獲得市場準入。和這種情況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顯著增加。我國出口的茶,蘑菇,肉和其他農業產品遭受綠色貿易壁壘。這些復雜、苛刻的標準和制度,嚴重的影響我國農產品的出口范圍,許多農產品因不符合規定而不能出口。
(三) 綠色壁壘加大了我國農產品開拓國際市場的難度。實行綠色壁壘的國家和地區,不僅制定了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和苛刻的綠色技術標準,而且實行嚴格而又繁瑣的進口檢疫制度。如美國在進口管理上,除了堅持實行原有的注冊認證制度外,近年來又實行ISO9000系列質量認證和水產品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認證制度,許多指標數據要求精確到小數點二三位,技術欠發達國家很難達到其要求。又如日本,對進口大米的檢測有一百多道程序。2003年1月末,歐盟國家以食品安全為由對我國的動物源性食品出口進行封關,僅此一項就使8萬多山東農產品和加工出口企業大幅減收,使山東省減少創匯3億美元。歐盟此舉還引起了挪威、匈牙利等國對我國的動物源食品進行封關,日韓、沙特等國相繼提高了對我國的動物源性食品的檢疫標準。
三、我國農產品出口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措施
(一)改善農產品出口經營方式,大力開發農產品綠色營銷。目前我國農產品出口生產、經營比較分散,生產、加工、銷售相互脫節,帶來的惡果:一是經營企業爭闖國門,產品品質和經營質量良芳不齊,影響了我國出口產品聲譽;二是信息不靈,產品適需能力差,缺乏競爭力;三是經營規模小、成本高、效益低。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改善農產品出口經營方式。主要措施:一是加強出口經營企業的經濟聯合。通過股份制改造建立專業化集團公司,使農產品出口經營實現專業化、集團化、規模化,以增強其經濟實力和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二是建立出口創匯農業體系。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骨干,采取“公命基地農戶”的模式,實現農產品加工、出口一體化,以提高農產品質量,降低出口農產品經營成本。三是開展農產品綠色營銷。牢固樹立環保意識,積極采用國內外先進環保技術進行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綠化”產品價值鏈,并盡可能地爭取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質量認證,沖破發達國家設置的綠色壁壘,贏得農產品的國際市場和對外貿易效益。
(二)加快提高中國農產品貿易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前景十分看好,為減少我國農產品貿易的風險,擴大出口機會,提出以下建議:(1)力爭盡快建立農產品貿易信息中心,建立專門為解決農產品貿易緊急情況的部門,如農產品貿易行業協會以及農產品貿易談判專家組,這一方面可以防范在世貿組織中被提起訴訟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世貿組織談判,減少農產品出口的貿易壁壘。(2)農產品加工企業應努力提高自身產品質量,降低成本,開發和研制適應消費的多樣化的農產品品種。(3)充分發揮和利用媒體的廣告效應和多種促銷手段,提高國內農產品品牌形象,促進國內農產品的銷售和提高市場份額。(4)逐步轉變以低價促進出口為以高質量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的方式,特別是對保鮮農產品的出口應該加強等級規格管理,從強調“量大”向“重質適量”的方向發展,讓農產品進口國無可挑剔。
(三)提高我國農產品的質量,加快技術創新。提高農產品質量,不僅是加入WTO后我國農產品出口的要求,更是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類身體健康的必然要求,我們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防止綠色壁壘中的作用,培育符合可持續發展和環保要求的農作物新品種。面對綠色壁壘的存在,技術創新至關重要。首先,應重點加強現代生物技術、作物栽培技術、育種技術、病蟲害監測預報和綜合防治技術在農產品生產方面的技術創新。其次,加快農產品儲藏、加工、運輸和包裝等方面的技術創新、盡快改變我國在這些領域技術落后、瓶頸制約因素突出的現狀,不斷提升我國農產品的檔次。
最后,在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同時,還應該重視對于日、韓等國周邊市場以及歐洲市場的開拓。具體來講,向日、韓及周邊國家的農產品出口,一方面,應該加強政府間
關于農產品信息的交流,爭取建立穩定的貿易關系;另一方面,加大從日本引進各種新品種,引進栽培技術以及推廣品種的力度,重視農產品種植前的國際市場預測,力爭對日、韓的出口實現定單種植。在開拓歐洲市場方面,國內農產品加工應該努力爭取獲得歐洲農產品加工質量規格的認證,這也是開拓歐洲市場的最重要的一步,是農產品走向世界的關鍵所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