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 要:資產評估方法是資產評估基本要素之一,研究資產評估方法的經濟學理論,能夠更好的完善資產評估理論,在實踐中合理的使用評估方法,更加準確的把握評估本質,對資產評估行業的發展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資產評估;評估方法; 經濟學理論
一、成本法
成本法的理論基礎是勞動價值論,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勞動創造價值。成本法的評估思路依照這種理論基礎而形成。
第一、勞動價值論是應用成本法界定資產價值構成的基礎。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創造的剩余價值構成,可見任何資產的價值都是通過分析在生產該資產過程中投入的成本決定的,即耗費的資本。第二,勞動價值論是資產的重置成本計算的理論依據。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格是由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生產的剩余價值構成。實際上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只有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因此商品的價值可以由生產成本和利潤組成,即資產的價值也可以表述為生產成本和利潤之和。第三、勞動價值論中的資本循環和周轉理論是資產實體性貶值的理論基礎。對于固定資本而言,它是以物質形態全部進入生產過程,價值是逐漸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固定資本在使用時存在的損耗是通過該商品銷售獲得的價值得到補償,把這部分價值補償以貨幣形式表現出來就是折舊費。資產的實體性貶值就是資產的有形損耗,它的測量就是基于資本循環和周轉理論。第四,勞動價值論中的勞動時間理論是資產功能性貶值和經濟性貶值的理論基礎。勞動價值論將勞動時間劃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的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市場上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使得生產相同功能的產品所花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然而按照原來的生產方式生產的個別企業的個別勞動時間相對延長,生產效率相對較低,收益會下降。資產的功能性貶值和經濟性貶值恰恰是由于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收益額減少造成的。
二、市場法
市場法是以均衡價值理論為理論基礎,該理論認為商品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由該商品的供需情況決定,即商品的價值是由在公開市場上買賣雙方力量達成一致時的均衡價值所決定的。
首先,均衡價值理論的完全競爭市場條件滿足市場法要求的公開市場條件。市場法的應用要求有充分發育活躍的資產市場,交易越頻繁,與被評估資產相類似的交易案例越容易獲得,越容易形成某一類資產的市場行情。均衡價值理論是基于完全競爭的市場確定商品均衡價格,滿足公開市場條件。在公開市場上買賣雙方地位平等,均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雙方都有充足的時間收集信息,進行詢價,自愿交易,并且通過公開市場,避免了個別交易的偶然性,以參照資產的均衡價值為基礎確定被評估資產價值,更容易反映出資產的真實價值。
其次,理性投資者不會購買高于市場上具有相同功能的替代品的資產。在資產評估中運用均衡價值論就是承認市場交易結果的相對合理性,以與被評估資產相類似的交易案例為參照,來確定被評估資產的評估值,即一項資產的價值等于為獲得同等滿足的替代品所花費的成本。
三、收益法
收益法的理論基礎是效用價值論。該理論認為商品的價值取決于它的效用,是商品給消費者帶來的主觀效用,效用越大價值越大。
第一,效用價值論是將產品或勞務能否滿足人們的欲望的主觀判斷作為解釋該產品或勞務的價值大小的理論。應用收益法進行資產評估實際上是從產生收益能力的角度來評估一項資產,因此它只是適用于能直接產生收益,或者說有現金流的資產,即被評估的資產的預期收益可以預測并可以用貨幣計量。預期收益值越大,被評估的資產價值越大;預期收益值越小,被評估的資產價值越小。第二,收益法評估中的資產預期收益是客觀收益并非資產的實際收益。被評估資產是在持續使用中客觀上能夠帶來的預期收益,用貨幣計量得出的值才是收益法要求的預期收益額。然而資產的實際收益額往往由于不同經營主體對同一資產的經營能力的差異,造成實際收益額不同,不能客觀的反映該項資產的收益情況,資產價值的評估受到影響。第三,理性投資者在投資某項資產時,不僅要考慮它的預期收益,還要考慮它的風險。資產的價值是在使用過程中不斷讓渡,不斷補償,投資者總是期望未來回報大于當前投資,因此要衡量預期收益、風險補償和資產現值的關系。收益法評估過程是要計算未來使用期限各年的預期收益的折現值之和,因此要考慮獲得未來預期收益而承擔的風險。
資產評估方法是實現評定估算資產價值的技術手段,盡管每種方法的應用思路不同,但都是基于一定的經濟學理論形成的。分析資產評估方法的經濟學理論,
對于加深資產評估理論的理解和更有效的運用資產評估方法有著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M].1975
[2]郭紅珍,黃文杰.資產評估成本法的經濟價值論基礎研究[J].價值工程,2005,(3):30-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