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果 袁乃輝
(1.武清區土地整理中心,天津 301700;2.武清區測繪隊,天津 301700)
地理信息量不斷擴展的今天,數據單位已經達到了TB,面對各行各業的需求,信息的管理出現了“既多又少”的局面,一方面海量的數據無法有效的得到處理;另一方面用戶想要獲取到自己所需的數據又無法找到,得不到快速高效的回答。所以地理信息的處理加工要求向著智能化、自動化以及實時化方向發展,這是對系統整體格局的適應也是數字化提升的要求。
全球信息網格是建立在現代信息技術不但發展的今天,人們所面對的是當下3G互聯網時代,網絡以及計算機的發展使得人們在進行信息的檢索和查詢過程中,不僅能夠獲取GIS時空數據,同事還能夠網格計算網絡資源。正是由于網格計算你的發展,使得在該種環境下,空間信息的全球統一化成為了必然的趨勢。至此多級空間信息網格的概念應時而生,這種概念以用戶作為出發點,對時空數據通過粗細網格進行統一的管理。該種結構的基礎理念是以地理坐標作為基礎框架,依據社會發展的差異性將全球范圍進行劃分,以粗細不同的網格作為基本單位,地球地心以及全球網格的中心店是整體坐標的參照物,將不同網格中的地物和地物屬性進行存貯,這種存貯方式在國家經濟數據的空間統計中較為適用,便于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進行分析。若能夠有效解決多級網絡同實際不同比例尺的空間信息之間的相互裝換問題,那么GIS技術會從理論上上升到一個新的技術高度,空間數據的應用更是能夠得到飛速發展,從輔助決策以及空間分析上更進一步。并且明確了信息化測繪的發展方向以及發展目標。無論是自然界的變化還是人類活動都是以時空作為框架進行變遷的,地球及其周圍的空間是所有活動的信息載體,可以作為信息計算的基礎。信息時代是以互聯網以及計算機終端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并且隨著網絡的移動化,終端的便攜化,時空信息服務越來越趨向于大眾化,這是未來時代的基本特征,也是保證信息產業是否能夠正常運轉的核心內容。因此,公共產品、平臺以及服務是信息化測繪能夠得以推廣應用的基本依托。
在當前的測繪發展中,信息化測繪已經逐漸成為測繪行業的發展方向。該體系的建立是對測繪業務流程具體化的一種體現,其體系內容包含以下幾點:測繪的現代化基準、地理信息資源以及實體化獲取空間信息、網絡化服務和自動化處理等體系。通過現代化的高新技術應用,對測繪體系信息化建設予以加速,推進信息化轉變,這是目前國家信息建設中測繪事業發展工作迫在眉睫的任務,當然也是令測繪事業能夠更快更好發展的根本途徑。信息化測繪有著十分明確的目標,具體分為兩方面內容:首先是測繪技術以及測繪方法的發展,對現代化的測繪設施建設予以加強;其次,要對服務予以保障,加強測繪保障服務的可靠性。前者同后者相輔相成,密切相關。保障服務的實現是以技術的發展為條件的,是實現保障服務的基本手段;而技術的發展需要以保障服務作為落腳點和出發點,是信息測繪進行體系建立的最終目的。信息化測繪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在保障服務的轉變上,具體來說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層次上的提高。信息化測繪在支撐作用上有所強化,在此基礎上提升作用同樣有所發展。
(二)模式上的變化。測繪服務模式逐步的從普遍、被動的服務向著主動按需的方向發展。
(三)質量上的改善。要求產品服務要在優質化的基礎上增值化,以應用需要為測繪基礎,尤其在現勢性上,測繪成果應當具有明顯的改觀。
(四)效果上的增強。保證測繪保障服務的及時性、有效性以及適宜性,使得其成果能夠成為其他業務的成功基礎。
(一)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標準。由于標準化工作未得到重視的危害有滯后性,往往被忽視,而一旦發現失誤再去彌補,代價很大,有些工程需要重來。主要包括:地理基礎框架與地理信息分類標準、數據質量標準和分發服務標準等。
(二)現代化城市測繪基準體系。該技術不僅可逐步取代傳統的城市測量控制系統,還可以提供實時動態的空位置服務,將帶來城市測量的歷史性進步。
(三)智能化移動測量技術。移動測量技術是多傳感器集成技術、空間同步技術、自動提取技術、移動信息實時傳輸等技術的總稱。
(四)無人飛行器航空攝影測量技術。無人飛行器航空攝影測量技術主要包括:長航時無人飛行器技術、傳感器姿態控制技術、平流層平臺攝影測量技術與應用、航空攝影二維及三維信息的提取技術等。
(五)地理信息動態更新技術。地理信息動態更新技術主要包括:基于遙感信息的地物要素變化的發現與測定技術、級聯更新技術、基于時態的增量更新與歷史數據保存技術等。
信息化測繪是建立發展在數字化測繪基礎之上的一種新型的測繪技術,是測繪生產力提高的必然要求,以信息化作為基礎依托,在勞動強度上空間數據的獲得要更加容易,以高技術含量作為優勢,其技術的推廣使用前景較為廣闊。新技術的使用需要時間去證明,城市信息化測繪在龔恒測量中的應用是一種具有發展前景的選擇,因此希望其能夠繼續在不斷的發展中為工程測量行業提供最有利的幫助。
[1]石錦昌.經緯儀望遠鏡上光學對中器制作成功[J].礦山測量,1981(02).
[2]洪立波.工程測量技術發展回顧與展望[A].紀念中國測繪學會成立四十周年論文集[C],1999.
[3]李清泉,楊必勝.數字城市的現在與未來[A].西部大開發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發展—中國科協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