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帥


“我電話叫車,上車后問師傅怎么不裝打車軟件?他說以前也裝過,一次在醫院門口看到一位老人叫不到車,但自己已接單,只好開走。路上他非常愧疚,隨后卸載了軟件——如果都用軟件,那老人就叫不到車了……”在打車軟件最火熱的前段時間里,一位網友的話給這場大戰潑了點冷水,同時帶來了大范圍的轉載和反思。
類似的擔憂之前也曾出現,遠的不說,12306網站剛剛興起之時,就有人擔心“農民工兄弟通宵排隊,網上購票卻會害得他們買不上回家的票”。
時代日新月異,這種對于技術和理念創新的憂慮心理也越發普遍。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對于傳統、自然、簡單的向往,大約是人類的共性,這一點從師法古代的中國典籍到描繪科技災難的好萊塢大片中都能發現痕跡。于是乎,許多創新的嘗試,尤其是技術創新的舉措,都被當作是“逆天而行”。
例如,核恐懼,前有切爾諾貝利事故,后有福島核電站事故,核反應又與原子彈、氫彈“沾親帶故”,民眾的擔憂不難理解。特別是電視報道中的福島核電站1~4號機組“轟轟”的氫氣爆炸聲,極大地加深了公眾的恐懼心理。然而事實上,核工業界在切爾諾貝利事故之后吸取了諸多教訓,改變慢化劑,增加防護屏障,以“核安全高于一切”為準則——東日本9.0級大地震,引發十余米高的海嘯,這種超出四十年前福島核電站設計預期的天災等級,卻并未造成人員輻射傷亡,恰恰是核工業一直致力于安全問題的明證。
又如,轉基因恐懼,崔永元的紀錄片再次引發熱議。一時說轉基因致癌致畸致不育,一時說破壞自然生態。但是,各國現有的轉基因安全性實驗,都不曾得出任何轉基因作物有害的實例或結論。當然,科學界至今也不敢斷言轉基因無害,這也是為何相關實驗未曾停止。
有人擔心互聯網會毀滅閱讀,就像有人曾擔心書籍會毀滅記憶。有人擔心核電,就像有人曾擔心交流電。有人擔心轉基因,就像有人曾擔心物種引入……這些擔心都有其關懷所在,但技術恐懼,需要建立在對技術的理解基礎上,而非“不噎卻要廢食”,以“萬一將來出現黑天鵝事件”為據,抹殺技術帶來的現有實惠。
如果不開發核電,我們就必須選擇水電(這在許多人看來引發了南方的一系列地質災害和極端天氣)或選擇火電(導致大氣污染)。如果不采用基因技術,我們就必須選擇開山造田,使用更多化學肥料與農藥。后者的傷害才是實實在在的。
回到開篇提到的打車軟件問題。有評論者指出:“相關研究數據顯示,揚招等候時間與出租車空駛里程數成嚴格反比。”也即路上的空出租車越多,招之即來得越容易,然而相應地,出租車的利用率越低。“打車軟件的意義在于極大地減少了司機方面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使他們不必像無頭蒼蠅一樣亂轉,這極大地減少了空駛里程。”
網友Chenqin以此作比:“你在路上站著,一群盲人在四周走來走去。你希望與盲人們進行交易,但始終保持沉默,等著盲人們四處亂撞。突然有一天,一些人不再沉默,開始輕聲呼喚周圍的盲人。而盲人也復明了,走向最近發出呼喚聲的人。此時,你是想學會如何發出呼喚聲,還是想把那些復明的人再次弄瞎?”
恐懼與謹慎的分界
3月13日,在阿里巴巴和騰訊都對虛擬信用卡的未來浮想聯翩時,央行下發緊急文件《關于暫停支付寶公司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等業務意見函》。通知指出,虛擬信用卡突破了現有信用卡業務模式,在落實客戶身份識別義務、保障客戶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進一步研究。線下條碼支付突破了傳統受理終端的業務模式,有關技術、終端的安全標準尚不明確。相關支付撮合驗證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質疑,存在一定的支付風險。
作為金融市場的監管者,央行的規定很快被市場解讀為對互聯網金融的壓制態度。一時之間,網上各種聲音傳來,大多是批評央行此舉前瞻性不足,打擊了互聯網企業的積極性,更有人認為這是傳統銀行央求“央媽”作出的限制性措施。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吳志峰表示,虛擬信用卡甚至二維碼支付存在安全隱患,但不足以成為叫停它的理由。“這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趨勢,國家和社會要防止對創新能力的扼殺。”
然而,央行的擔憂確實不無道理。監管機構要求申辦信用卡必須遵循“三親”原則:即在信貸或信用卡審批環節,對申請人進行親訪、親簽、親核。事實上,即使銀行對于信用卡審批如此嚴格,信用卡的壞賬率依然持續攀高,每年央行公布的信用卡逾期率都不樂觀。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副會長蔡洪波稱,在網上賬戶還沒有完全實名的情況下,虛擬信用卡通過線上發卡,省去和弱化了身份驗證的環節,從合規性和風險要求上是存在一些問題的。
“暫停”而非“叫停”,“黃燈”而非“紅燈”,央行一方面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一方面又在為其減速降溫,確實符合風險控制者的身份。互聯網企業需要做的,便是盡快提交虛擬信用卡等產品的安全檢測和風險防范報告。恐懼與謹慎,魯莽與勇敢,分界都在于對現有創新的利弊的清醒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