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又到春茶上市的時節,不過受到“三公消費”禁令的影響,今年春茶市場與以往相比冷清許多,整體價格也頗有下滑,不再是“一兩春茶一兩金”。
主推中檔茶
往年清明節前,以西湖龍井為代表的綠茶都會舉辦一些預售活動,其中最引人眼球的當屬令人咋舌的天價茶葉。早在2012年信陽毛尖春茶開采啟動儀式時,就有茶葉企業宣稱要將一款信陽毛尖打造成面向公務消費市場的新“茶奢侈品”,售價每斤13萬元。此前,西湖龍井也曾因推出每斤售價18萬元的產品而備受關注。四川成都的一款“熊貓茶”,更是創出了22萬元一斤的銷售紀錄。
然而今年,價格非常高的茶葉目前在市場上并不多見。往年政府機關是禮品茶的主要購買者,隨著中央各項規定的出臺,這些老客戶都流失了。禮品茶賣不動,高檔茶也是無人問津。
“信陽毛尖在前幾年一直走品牌高端路線。八項規定以后,我們茶企快速地反應和調整。”信陽毛尖集團董事長陳世強評論道,“過去我們有很多很貴的茶是按克賣,一克是幾百幾千的,現在我們盡量地按斤來賣。”
各茶商都是嗅覺敏銳,在今年紛紛選擇走大眾路線,以北京市場為例,200-500元之間的茶品銷售量最大。定價方面也頗為謹慎,今年頭茬西湖龍井的價格為每斤5800元,與往年相比跌幅達四成。
茶葉出現“天價”主要有三個原因:產量、炒作、包裝。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慶表示,天價茶葉更多的是噱頭,是為了滿足購買者的虛榮心,對茶葉市場行情沒有什么影響。“天價茶葉基本不在市場上流通,不像別的茶葉按市場價格走。這里有炒作的成分,有人就越貴越買,很多東西都脫離本身的價值。”
“有姓無名”
中國有著兩千多年的種茶歷史,是世界茶文化的源頭,全國有173個產茶區,有龍井、普洱等多種耳熟能詳的名字……卻沒有一家享譽國際的茶葉品牌。除了時不時以天價為噱頭,眾多茶企并沒有展現出中國茶葉的優勢。甚至有“中國7萬茶企抵不過一個英國立頓”的說法。
“中國茶企還沒有真正的品牌走出去。”浙江更香有機茶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俞學文表示,在國內市場,多種洋品牌的即飲茶占據了較大市場份額。“具有傳統文化、種植優勢的中國茶葉仍只是國外產品的原材料,完全是散裝大包裝出去。”他同時表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行業沒有形成共識,大環境所致;二是企業急功近利,注重短期效益。
業內人士稱,中國的茶企,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幾十年不變,難以形成生產規模,更無法形成品牌。7萬家茶廠,注冊品牌的僅有近1000家。“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小農經營與現代茶業的矛盾阻礙了本土茶產業的全球化進程。與此同時,中國出口茶葉在國際市場上每公斤價格只有2美元左右,平均茶價比印度低四成,比斯里蘭卡低六成多,甚至比肯尼亞的茶葉價格還要低兩成。
“中國目前茶葉分布的省市很多,而且每個省都各自為政,每個省當中的每個縣都是各自為政,品牌非常泛濫,每個縣都有好幾個品牌,這樣子一種散沙局面,就造成了我們對品牌打造,有一定的難度,這樣缺乏強強聯合,這是一個方面。”俞學文建議,國內企業,包括農業企業在內,應該有長遠眼光和視角,要終止短期盈利行為。炒熱概念茶,爭推天價茶無益于行業發展。最根本問題是將中國人的飲茶之道、傳統文化傳播出去,同時注重產品的推廣營銷。
茶企突破
作為茶原材料輸出大省,四川近日在品牌塑造方面祭出大手筆——由敘府茶業聯合省內多家茶葉龍頭企業組建川茶集團,為的就是改變川茶企業各自為戰,品牌知名度不高的現狀。
“目前全國茶產業品牌都是區域性的,并沒有享譽全國的知名品牌,四川茶產業要想在全國異軍突起,必須由茶葉種植大省向營銷大省轉變,要對川茶進行品牌培育,培養一支能在國內外打響川茶品牌的營銷隊伍。”川茶集團董事長顏澤文說道。
除了經營品牌,電子商務是茶商突破自身的另一武器。
幾年前,由于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就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果傳統茶企不懂電子商務,不去實踐電子商務,其主導地位必定被新興茶葉電商所取代。在當時,并沒有多少傳統茶企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如今,預言得到了證實。茶業傳統渠道的增長受到三公消費等政策的影響,增速降到了個位數。而據央視網電商消息,2013年第三季度茶葉電商的市場增長速度達到了驚人的105%。在B2C茶類排行榜單上,沒有一家傳統茶企入選,取而代之的是迅猛發展的新興茶葉電商平臺。
當然,茶企傳統渠道并未窮途末路。多數業內人士認為,電商茶品難以保證質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傳統茶企依托他們產品生產與開發優勢,而專業茶業電商發揮他們的在線運營優勢推廣品牌,達成線上與線下的融合。
王慕樂根據和訊網、第一茶葉網等綜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