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杰 徐越堅 徐鐵平
摘要 [目的]確定對秈粳雜交晚稻種子安全性較高的浸種藥劑及濃度,從而更好地為生產服務。[方法]以秈粳雜交晚稻種子甬優9號、甬優12號和甬優538號為供試品種,分別采用常規浸種濃度和高濃度4種浸種藥劑處理種子,研究種子發芽勢、發芽率和發芽指數的變化。[結果]用20%氰烯·殺螟丹可濕性粉劑1.00和1.67 g/L、1.5%二硫氰基甲烷可濕性粉劑2.22和4.00 g/L浸種安全性最高,對甬優9號、甬優12號及甬優538號種子發芽勢、發芽率和發芽指數無明顯抑制作用;16%咪酰·殺螟丹可濕性粉劑2.00 g/L和17%殺螟·乙蒜素可濕性粉劑3.33 g/L常規濃度浸種時對雜交晚稻種子比較安全。但是,在相同條件下,甬優9號、12號和甬優538號3種秈粳雜交晚稻種子對藥劑的敏感程度有差異,甬優9號耐藥,甬優12號次之,甬優538號最敏感。[結論]甬優9號、12號和甬優538號3種秈粳雜交晚稻種子的浸種藥劑在安全性方面首選20%氰烯·殺螟丹可濕性粉劑,而常規浸種濃度的16%咪酰·殺螟丹可濕性粉劑和17%殺螟·乙蒜素可濕性粉劑也比較安全。
關鍵詞浸種藥劑;秈粳雜交稻;發芽
中圖分類號S50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4-01038-02
作者簡介周宇杰(1978- ),男,浙江諸暨人,農藝師,碩士,從事植物保護方面的研究。
水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是我國重要的水稻種傳病害[1-2]。防治方法主要是采用藥劑浸種,常規的藥劑主要有二硫氰基甲烷、咪酰·殺螟丹等。但目前二硫氰基甲烷已經停產,而咪酰類藥劑浸種技術要求高,農戶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常常會造成種子發芽效果差等情況,因此亟待篩選出一些簡便易行,且對種子安全性好的浸種藥劑。為此,筆者于2013年選取了4種浸種藥劑在甬優系列3個品種上進行相應的浸種試驗,通過對發芽勢、發芽率和發芽指數的分析確定安全性較高的浸種藥劑,從而更好地為生產服務。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
1.1.1供試藥劑。1.5%二硫氰基甲烷可濕性粉劑(紹興天諾農化有限公司提供);16%咪酰·殺螟丹可濕性粉劑(江蘇輝豐農化股份有限公司,市售);20%氰烯·殺螟丹可濕性粉劑(江蘇省綠盾植保農藥實驗有限公司提供);17%殺螟·乙蒜素可濕性粉劑(江蘇省綠盾植保農藥實驗有限公司提供)。
1.1.2供試品種。甬優9號、甬優12號、甬優538號,均由寧波市種子公司繁育,諸暨市種子公司提供。
1.2試驗設計每個品種設16%咪酰·殺螟丹可濕性粉劑4.00和2.00 g/L、20%氰烯·殺螟丹可濕性粉劑1.67和1.00 g/L、17%殺螟·乙蒜素可濕性粉劑10.00和3.33 g/L、1.5%二硫氰基甲烷可濕性粉劑4.00 g/L和2.22 g/L浸種,每個品種4種藥劑8個處理和1個CK,共24個處理3個CK,3次重復。
1.3試驗方法試驗采用藥劑浸種法,各處理按配比統一配制浸種藥液。試驗品種在浸種前1 d先曬種,浸種時靜置15 min,撈凈秕谷,分別浸入配好的藥液中,放入恒定在30 ℃溫度的光照恒溫培養箱中浸種48 h;浸種結束后從每個處理中取100粒種子置于放有濕潤發芽紙的透明發芽盒中,再放于30 ℃光照恒溫培養箱中進行催芽。種子置床后3 d起,每天觀察記載發芽種子數,發芽持續時間為7 d。
1.4數據分析發芽勢(%)=3 d內發芽種子數/供試種子數×100%;發芽率(%)=7 d內發芽種子數/供試種子數×100%;發芽指數(GI)=∑(相應天數的發芽數/相應天數) 。
2結果與分析
2.1浸種藥劑對種子發芽勢的影響種子發芽勢能充分反映出種子的發芽速度、整齊度以及幼苗質量等活力情況,也表明種子活力的強弱[3]。從表1可以看出,各處理甬優9號種子發芽勢大小為:CK>T8=T6>T7>T2>T4>T3>T1>T5,其中處理T1、T2、T3、T4、T6、T7、T8之間以及與CK比較均無顯著差異,而處理T5與另外7個處理和CK均存在顯著差異,除T5處理外甬優9號種子的發芽勢在89.66%~95.33%,而T5發芽勢為80%;各處理甬優12號種子發芽勢大小為:T8>CK>T2>T6>T7>T4>T3>T1>T5,其中處理T2、T3、T4、T6、T7、T8之間以及與CK比較均無顯著差異,發芽勢在84.33%~93.67%,而處理T1和T5發芽勢分別為77.67%和70.00%,與其余6個處理及CK存在顯著差異;各處理甬優538號種子發芽勢大小為:T8>CK>T6>T1>T3>T4>T7>T2>T5,其中處理T1、T3、T4、T6、T7、T8之間及與CK比較均無顯著差異,發芽勢在72.00%~80.33%,而處理T2、T5與CK存在顯著差異,發芽勢分別為57.67%和50.33%。
綜上,甬優9號、甬優12號和甬優538號種子用17%殺螟·乙蒜素可濕性粉劑10.00 g/L,甬優12號用16%咪酰·殺螟丹可濕性粉劑4.00 g/L以及甬優538號用16%咪酰·殺螟丹可濕性粉劑2.00 g/L浸種后種子的活力明顯減弱,而用其余溶液處理后參試種子的活力強弱無明顯變化。另外,在同一處理下3種晚稻種子的發芽勢表現為:甬優9號種子>甬優12號>甬優538號,說明甬優9號的種子活力最強,甬優12號次之,甬優538號最差。
2.2浸種藥劑對種子發芽率的影響發芽率高說明活種子多,發芽率低說明活種子少,是種子種用價值的最重要指標。從表2可以看出,各處理甬優9號種子發芽率大小為:T6>T7=T8>CK>T2>T1>T3=T4>T5,其中處理T5與其余處理和CK存在顯著差異,處理T5的發芽率為84.67%,而其余處理的發芽率在93.00%~99.67%;各處理甬優12號種子發芽率大小為:T2=T6>T8>CK>T7>T4>T3>T1>T5,其中T5發芽率為83.00%,與其余處理和CK存在顯著差異,其余處理的發芽率在90.00%~95.67%,相互間及與CK比較均無顯著差異;各處理甬優538號種子發芽率大小為:T4>T8>CK>T3>T6>T1>T2>T7>T5,其中T5發芽率為60.33%,與其余處理和CK存在顯著差異,其余處理的發芽率在78.00%~88.33%,相互間及與CK比較均無顯著差異。
綜上,甬優9號、甬優12號和甬優538號種子采用17%殺螟·乙蒜素可濕性粉劑10.00 g/L浸種后活種子明顯減少,而其他處理對參試種子無影響。在相同處理下,3種晚稻種子的發芽率與發芽勢相一致,說明甬優9號活種子最多,甬優12號次之,甬優538號最少。
2.3浸種藥劑對種子發芽指數的影響發芽指數是發芽率指標的細化和深化,它放大了種子活力的特征,使好壞種子的差異加大。從表3可以看出,8種藥劑處理對甬優9號種子發芽指數的影響與對發芽勢、發芽率的影響相一致,同樣是處理T5對發芽指數的影響最大,并且與其他處理和CK存在顯著差異;甬優12號種子發芽指數的表現與其發芽勢的表現基本一致,處理T1和T5的發芽指數最低,與部分處理和CK存在顯著差異;甬優538號種子發芽指數的表現與其發芽率的表現相一致,處理T5與其他處理和CK存在顯著差異。同樣,在相同處理下,3種晚稻種子之間的發芽指數與發芽勢、發芽率的表現相一致,甬優9號發芽指數最高,甬優12號次之,甬優538號最低。
3小結與討論
該研究結果表明,20%氰烯·殺螟丹可濕性粉劑和1.5%二硫氰基甲烷可濕性粉劑浸種安全性最高,分別前者濃度在1.00(常規浸種濃度)、1.67 g/L時和后者濃度在2.22(常規浸種濃度)、4.00 g/L時,對甬優9號、12號及甬優538號種子的發芽勢、發芽率和發芽指數無明顯抑制作用,與CK無顯著差異;16%咪酰·殺螟丹可濕性粉劑在2.00 g/L常規浸種濃度對3種秈粳雜交晚稻種子比較安全,但在4.00 g/L高濃度下浸種就會對甬優12號種子的活力產生抑制作用;用17%殺螟·乙蒜素可濕性粉劑10.00 g/L高濃度浸種會對3種雜交晚稻種子的發芽產生明顯的抑制作用,而在3.33 g/L常規使用濃度浸種時比較安全。另外,在相同條件下,甬優9號、甬優12號和甬優538號3種秈粳雜交晚稻種子對藥劑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無論是活種子數還是種子活力均表現為:甬優9號>甬優12號>甬優538號,也說明甬優538號對藥劑最敏感,甬優12號次之,甬優9號最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