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闡述人工濕地概念的基礎上,針對上海市近年來人工濕地設計的建設成就與不足,對一些人工濕地細節處所產生的問題加以論述,最后給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人工濕地;水生植物配置;濕地文化
中圖分類號S18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4-01079-02
作者簡介劉暢(1984- ),女,上海人,從事公園設計研究。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環境景觀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工濕地景觀作為室外環境的一部分,除了帶有城市綠地本身的休閑功能之外,還在恢復生態保育,凈化水系統功能,增加自然野趣體驗等功能上起到其他綠地不可代替的作用。上海市近幾年在人工濕地景觀上也投入了很多嘗試,如蘇州河治理期間建立的夢清園、世博會舉辦期間的后灘公園、上海辰山植物園內的水體凈化濕地等項目,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植物在人工濕地景觀中起到關鍵性角色,它一方面能凈化水體,另一方面能營造出區別于其他陸地景觀的獨特性,也能體現出地域文化特征[1]。
1人工濕地的概念及分類
1.1濕地的概念《國際濕地公約》中規定:濕地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 m的水域。
1.2人工濕地概念首先,人工濕地是由人工模擬自然濕地建造和控制的,由土壤、植物、微生物形成的生態系統,利用生態系統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直接和協同作用,通過過濾、吸附、沉淀、離子交換、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來實現對污水的高效凈化處理的一種新型的廢水處理技術。簡單說就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來凈化水體。上海市人工濕地景觀的主要類型是表面流人工濕地,即水流從植物根系及主干部位推流式通過。其優點在于成本經濟可控、操作簡便、易于管理等,而缺點為容易使水體發臭、滋生蚊蠅,冬季水體結冰容易凍害植物等。基于這點客觀不利因素,人工濕地在設計階段就應考慮到植物本身的耐受性及其配置特性[2]。
1.3人工濕地分類從工程設計的角度出發,按照系統布水方式的不同或在系統中流動方式的不同,濕地一般可分為表面流人工濕地、潛流人工濕地,以及各種類型組合的復合型人工濕地三大類型。
2人工濕地植物作用
2.1美學作用不同的植株具有不同的姿態美。對于單體植株,也能從不同部位去欣賞其美感,如觀葉、觀花、觀莖、觀果、觀樹干等。同時植物也有季相美,不同的季節帶來的美感也不同。
2.2生態作用濕地植物與一般陸地植物的最大作用區別在于其對水域的去污能力。不同的植物對水體的去污效果不同,有的在去除水體有機物方面能力顯著,有的能去除水體中的重金屬,有的能明顯緩解水體富營養化[3]。
2.3生物多樣性功能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需要有一個穩定的群落組成,而穩定的群落構架需要由生物多樣性來支撐。濕地植物在生態系統中除了發揮水體凈化作用外,還能為一些鳥類、魚類、微生物提供棲息環境。此外,其自身種類的多樣性也能更好地維持生態平衡。
2.4科教和科研價值濕地植物能為科學教育提供平臺。植物的抗污能力及去污能力,濕地植物能為其他動植物帶來怎樣的影響,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2.5經濟價值濕地植物在凈化水體方面,能在經濟付出最少的基礎上獲得最大的經濟價值。此外,有些植物,如慈姑、蓮藕等還具有可食性,能帶來附加的經濟價值。
3人工濕地景觀植物配置存在的問題
3.1植物視覺效果單調由于植物品種有限,各地的人工濕地景觀效果都相似,在品種上缺少多樣性。一般上海地區的人工濕地用到的水生植物大多局限于蘆葦、菖蒲、睡蓮、荷花、再力花等品種,植物層次感不豐富。比如河道邊星星點點的灌木叢帶,面積不大,僅起到點綴河邊空間作用,與陸生植物交替無緩沖區,缺乏自然感。
3.2植物缺少季相變化目前學界已經做了很多關于陸生植物的研究和實踐,基本在原則上都形成了配置中增加季相變化的原則。上海地區鄉土水生植物中,有些設計師對濕地植物了解不夠,造成了植物配置沒有季相變化,尤其是冬季景觀較差。如后灘公園,由于使用了大面積的濕地植物,每到冬季,景觀效果大打折扣,造成冬季公園的使用率極低。
3.3設計階段缺乏植物計量衡量,種植長成后密度過高濕生植物生長方式和陸生植物有所區別,種植密度一旦過密,很容易對水體造成次生污染。陸生植物喬木、灌木都有明確的種植計量方式;而濕生植物往往選用株、芽、叢、兜的概念做計量方式。如夢清園中的蘆葦蕩,設計師有意流出一條棧道讓游客深入其中,但是近幾年這條棧道由于蘆葦長勢太密,幾乎占據道路,后出于安全考慮封閉了棧道。
3.4缺乏吸引動物棲息的植物人工濕地植物是一些鳥類、魚類的理想棲息地。比如候鳥類,它們可以被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吸引,但是視覺效果再漂亮,沒有它們能吃的水草或者魚類,這些濕地資源也就浪費了。后灘公園每年都能看見候鳥在水邊覓食的場景,吸引了很多攝影愛好者。崇明東灘濕地之所以吸引人,最大因素也是如此。
3.5缺乏地域特征、文化特征人工濕地植物由于種類有限,配置形式往往都很相似,景觀效果沒有地域特色。文化是區別各地域景觀最直觀的表現方式。夢清園以漁民生活作為園中重點小品的主題展示,既能突出公園設計理念的獨特性,又能展示出上海開埠前的捕魚歷史[4]。
4人工濕地植物配置模式研究
上海人工濕地景觀類型多種多樣,根據尺度大小大致可分為濕地公園、沿河沿江水質凈化帶、小型人工雨水園。由于場地尺度不同,所營造的生境也不同。
4.1濕地公園中的人工濕地植物配置濕地公園中的濕地景觀面積相對較大,在植物配置上不宜使用較多較分散的植物品種。一般在場地中選定一兩種作為主調植物,通常為地帶性鄉土品種。既能反映出植被的地域特色,又能保證植物生長良好,同時也對其生態系統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由于場地面積較大,單純的水生植物會使得空間感單調。可通過種植豎向設計對場地進行分層設計,以達到豐富空間層次的效果。如在水邊種植水杉、池杉、落羽杉等高大喬木,既能增加空間層次感,又能強化空間圍合效果,同時也是弱化軟化周邊建筑等天際線的手段之一。
濕地公園同時具有科教的功能,可以把一些文化元素融入設計中。上海歷來從地理位置上都屬于我國的魚米之鄉,有豐沛的雨水、多樣性的淡水魚資源和捕魚傳統,可以使用漁家文化來展現公園的營造主題。
4.2沿河沿江綠化帶的重人工濕地植物配置江河濱水空間都有共性,往往在交通流線布局中,使步道貼近水邊,以方便游人觀賞水景。這類步道邊上臨近水體部分的種植空間一般以低矮水生植物為主。這樣既能體現親水性,也不會產生視覺阻礙。
根據上海地區的水文特征,自然濕地的形式一般為河漫灘濕地,也就是濱河兩岸具有濕地特征的景觀帶。由于在沒有人為干擾的河道邊,一般駁岸類型屬于自由曲線形,所以在臨水部分的濕地植物種植方式應遵循這一原則。布局配置盡量自由流暢,避免存在折線條或者直線狀態。
由于濱河濱江有相對較長的水流線,一般最佳觀賞視覺角度范圍都在對岸處。對岸處的林灌線倒影在水面上的氛圍能使人感到寧靜、放松,最好同時能把后面的建筑或者不想看的景物遮掩起來,使林灌線成為天際線(圖1)。然而一成不變的植物背景高度也會讓人感覺乏味,在天際線的處理方式上,可以運用高低錯落有序的方式,使得天際線看上去生動活潑。
5結論
人工濕地景觀如今在城市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無論是濱河綠地還是公園內的水池景觀,通過生物凈化水體的方式,既節約成本,又能有效提高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同時還能為市民帶來綠意和休憩場所,可謂一舉多得的環境治理舉措。選用科學合理的植物配置方式,既能提高水體的凈化率,又能起到美化室外環境的作用。從濕地景觀的尺度大小到植物本身的生態習性和觀賞價值來考慮設計,就能更好地促進人工濕地景觀在美學與功能上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 成玉寧,張袆,張亞偉,等.濕地公園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2] 陳永華,吳曉芙.人工濕地植物配置與管理[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
[3] 李盈盈,邢曉偉.人工濕地植物配置的技術與應用[J].安徽農學通報,2007(15):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