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霞 李敏 魏云 陳芙蓉
摘要根據濟源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對2006~2012年濟源市環境空氣質量狀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2006~2012年濟源市的環境空氣優良率總體呈上升趨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污染呈現下降趨勢,但濃度仍相對較高,首要污染物主要為可吸入顆粒物,老城區的污染重于新區,采暖期濃度高于其他季節。
關鍵詞環境空氣質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濟源市
中圖分類號S181.3;X8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4-01147-03
作者簡介李利霞(1975- ),女,河南濟源人,工程師,從事環境質量監測、評價及環境科研報告編制工作。
河南省濟源市,即“愚公故里、濟水之源”,是傳說中愚公的故鄉。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古時濟水與黃河、淮河、長江并稱“四瀆”,是全國重要的鉛鋅深加工基地和電力能源基地。濟源屬暖熱帶季風氣候,春季氣溫回升快,多風少雨、干旱頻發;夏季炎熱,熱量充足,降雨集中,局部易澇易旱;秋季秋高氣爽,氣溫降幅較大,雨量減少;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全市年平均氣溫 14.6 ℃,全年日照1 727.6 h,全年降水量 860 mm[1]。
1濟源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概況
1.1監測概況濟源市城區共建設了3套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系統,儀器設備均為賽默飛世爾科技(中國)有限公司生產的i系列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系統,對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進行測定,二氧化硫采用紫外熒光法,二氧化氮采用化學發光法,可吸入顆粒物采用β射線法[2]。全市共優化設置了3個監測點位,如表1所示。數據來源于《濟源市環境質量報告書》(2006~2012年度)[3]。
1.2評價標準根據濟源市空氣質量功能區劃,城區為二類區,故評價標準采用《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二級標準年平均值:二氧化硫為0.06 mg/m3、二氧化氮為0.08 mg/m3、可吸入顆粒物為0.10 mg/m3。
1.3評價方法采用空氣污染指數(Air Pollution Index,簡稱API),就是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和各項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生態、環境的影響,將常規監測的幾種空氣污染物濃度簡化成為單一的概念性指數值形式,它將空氣污染程度和空氣質量狀況分級表示,適合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氣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4]。
2濟源市2006~2012年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結果
2.1環境空氣質量總體狀況
2.1.1環境空氣質量等級天數。根據2006~2012年濟源市環境空氣質量等級天數(表2)可知,從2006年起,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優”的天數由2006年的29 d逐年遞減至2008年的10 d,2012年又上升至51 d,“優”級主要出現在二、三季度,占優級總天數的80.4%;空氣質量“良”的天數由2006年的272 d逐年遞增至2008年的306 d,又逐年遞減至2012年的264 d;“輕微污染以上”的天數呈現出下降態勢,由占全年總天數的17.53%下降至13.9%,“輕微污染以上”的天數主要出現在一、四季度,其貢獻率為92.2%,2006年3月11日、12月26日、2007年12月9日以及2012年1月12日還分別出現了中度重污染。
2.1.2環境空氣質量首要污染物。監測數據表明(表3),2006~2012年可吸入顆粒物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占3/4以上,其余天數首要污染物為二氧化硫,2009年天數最多,幾乎占全年天數的1/4,二氧化氮沒有作為首要污染物出現過。這個結果與濟源市城市布局和工業結構有較大關系。濟源是重工業發達城市,冶金、電力、建材、煤炭、化工是濟源經濟的支柱產業,鋼鐵、鉛、鋅、水泥、焦炭、火電為主要產品,工業企業大多集中于市區周邊近地區,工業污染源排放煙塵、粉塵、二氧化硫數量大且集中。濟源市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燃煤產生的污染物仍是濟源市環境空氣污染的重要因素,對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的污染均有較大貢獻。
2.2污染物濃度時間變化
2.2.1污染物濃度月份變化。由圖1可知,2006~2012年二氧化硫的月均值在0.017~0.150 mg/m3之間波動,最大值出現在2012年的1月份,最小值出現在2010年的7月份,其變化規律呈現比較明顯的“V”字形,即1、2月份二氧化硫質量濃度較高,然后逐月下降,7、8月份到達谷底,隨著冬季采暖期的到來,其質量濃度又緩慢上升,在12月達到一個峰值。可見二氧化硫的污染具有明顯的季節性。
參考文獻
[1] 濟源市統計局.2012濟源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2]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HJ/T193-2005.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技術規范[S].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3] 濟源市環保局.濟源市環境質量報告書(2006~2012年度)[R].2012.
[4] 李小飛,張明軍,王圣杰,等.中國空氣污染指數變化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環境科學,2012,33(6):1936-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