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鵬
隨著課程改革的步步深入,我們告別了用一張試卷來衡量學生發展的單一方式,建構起日趨完善的多元評價體系。它更加趨向于關注人發展的多樣性;更加關注從不同的視角,來考查人的發展;更加關注在評價的同時,給教育對象以學習策略的指引與精神的鼓勵。從而改變了評價只為甄別人才的做法,更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也成了多元評價體系重要的功能。
一、評價內容,透視素質多元內涵
比起單純的紙筆測試,多元評價更關注學生的思想的滲透與方法的領會,同時關注到學生學習的態度、情感以及價值觀的養成。它不僅涵蓋“學科發展”,也包括“人文思想”和“人格和諧”。在學習的過程性評價中,重視學生思維的個體化、學習的創造性、思想的深刻性,以及學生與同伴合作,闡明個人意見,發表個人作品的能力。例如,通過對學習《年、月、日》后的數學素養做一次評價:“2015年的上半年和下半年相差幾天?”不僅要求學生寫出結果,還要求學生具體說明解題思路,以考查學生的數學洞察力,全面評價學生的數學思維的發展水平。首先看學生是否能列出各月天數,檢查學生的基礎知識,然后參照下面標準逐級評價:水平1,將上、下半年的總天數求出,再求天數差;水平2,將上、下半年天數相同的月份“一一對應”,再比較天數“差”;水平3,“移多補少”將上半年中的兩個“31天”的月份分別各移一天給二月份,直接比較上、下半年各有幾個“31天”和幾個“30天”得出天數“差”。
二、評價主體,構筑視角多元標準
評價主體是評價的“話語權”問題。過度集中的“話語權”,阻礙了對評價對象發展情況的全面認識。對教師評價方式的過度倚重,常常失之偏頗。班組成員、家長及校方的認識與評議的介入,使評價得以從多方視角、多元標準來衡量學生的發展。特別是鼓勵自我評議,更有利于自我意識的形成,有利于自我調控能力的發展,也有利于學生對評價行為的接受。例如,在第二學段《統計》教學后,組織學生分小組調查同學的一天運動時間情況,想出可行的方式記錄數據,并繪制條形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讓學生根據統計圖所呈現的數學信息與數學結論,向全班師生發表,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有價值的健身倡議。數學實踐活動后,評價者可以通過量化方式,對學生的完成情況展開全方位、多層面的評價:通過社會人士、家庭成員等,評價學生的數學調查、數學語言交談能力與數據采集能力;通過小組成員,評價學生組間協作能力、發言的積極性與建設性;通過教師、全班同學,評價學生的數據觀念及圖表的制作說明能力;通過學生的自我評價,促進學生的反省能力的提升。
三、評價方式,展示成長多元模式
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其成長模式是多元、多維交互的。單一的評價方式很難呈現富有個性特征的發展方式。多元評價不僅創造性地改進紙筆測試,更采用與學生面談、課堂觀察、學科節活動、成長記錄袋等形式。從不同側面,來反映學生在不同領域的發展情況。例如,在評價學生時,借助“數學學科節”形式,在班級開展具有數學含義的《對稱·旋轉·美》的手工創作活動。借助“對稱、旋轉”等數學規律,開展個性創作。作品有生動形象的幾何造型、精美的圖案和裝飾花邊……通過在匯報中展示、發表個人作品,使得學生的數學才華與藝術表現得以交融,并獲得升華。教師再組織班級學生全員量化、互評,并將學生的作品作為過程性資料歸檔、保存。由此,不僅可以評價學生數學概念的理解水平,還能從數學文化素養、數學美的藝術創造力、數學概念應用水平等方面,反映學生的發展現狀。多元評價,旨在立體、多維地體現學生數學學科綜合能力發展軌跡,從而客觀地理解、尊重學生的成長方式。
四、評價過程,體現人文多元關懷
對話與協商,是后現代主義指導下的評價模式新主張。教育多方關系的平等、和諧組成“學習共同體”,使評價更富有“關懷、鼓勵、協助”的人文意味。讓受評價者具有安全感,參與到評價中的討論。應讓學生感受到,其實這是一種平等而開放的交往方式。例如,在教學《找次品》時,探索“9個零件中有一個次品,天秤需要至少稱幾次才能保證找出它?”的數學問題。當學生從最簡單的情況開始研究:有一個一個稱的、兩個兩個……產生出各種不同的稱法。教師順勢評價學生:“同學們遇到數學問題時,能先大膽猜測與嘗試,這是難能可貴的!如果能進一步比較不同方法間的差異,對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是很有幫助的?!敝笇W生進一步把各種稱法記錄下來,并比較所需的最少的次數。如9(4,4,1)與9(3,3,3),前者需稱3次,而后者才需2次。發現把零件總數“盡可能”地平均分為三份,是縮小“懷疑范圍”的良策。評價中,既激勵了學生思考的熱情,同時也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起到關鍵的指導作用,體現人文關愛下的理性指導。
五、評價結論,涵蓋功能多元取向
評價結果的應用,不再局限于區分受評價對象課業的優劣,更在于為教師的教學提供參考,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及時調整學習策略指明方向。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反省能力的提高;通過評價,促進學生自信;通過評價,促使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借由各方評價,為學生搭建家庭、學校和社會“一體化”的發展平臺。例如,在一年級教學中,我們可以對學生的數數能力進行觀察、分析與評價。設計《數數能力評價表》,評價學生數數時,是否能有節奏地“唱數”,手與口是否能配合,是否能正確地數數;并記錄學生獨特的數數方法(如手指、默數,或一個一個數、兩個兩個數等)。還可以在十以內的加法中,應用類似的方式,記錄并分析學生的“個性算法”(如掰手指、繼續往前數等),評價學生是否能正確計算及其發展水平。這種居于“促發展”的評價,關注學生個性成長,避免打擊教學對象。為教學設計,獲得“第一手”材料,為預案的實施與改進提供有價值的參考,體現了多元評價功能的多元取向。
建構完善的多元評價體系,有利于使施教者與教育對象保持更和諧的教育關系;有利于讓評價成為促進學生全面、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的強有力的手段;有利于保持學生發展的獨特性,進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數學創造力。在這面評價體系的“棱鏡”下,我們得以透視學生數學發展的多彩世界,踐行新課程的核心理念。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延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