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國芬
【教學內容】人教版數學五下第40~43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自主探索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能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通過猜想、操作、觀察和歸納等數學活動,經歷體積公式的探索過程,不斷積累立體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情感目標:進一步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獲得學習成功體驗,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掌握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的計算方法并能解決實際問題。探索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準備】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24個、實驗報告單、多媒體教學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日記品讀,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欣賞一篇關于“體積”的數學日記,看看從日記中你都了解到了什么?這位同學在日記中提出了什么困惑?(日記略)
學生交流日記中提出的問題。教師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
【設計思想】數學日記架起了新知與舊知之間的橋梁,為后面探究長方體的體積作鋪墊;日記中數學問題的提出,既引出本節課的研究重點,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引發學生進行數學思考。
二、實驗探究,構建新知
1.引發猜想。
師:我們曾經研究過長方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你能不能猜想一下,長方體的體積可能與它的什么有關呢?
教師實物演示,如果改變一個長方體的長、寬或者高,體積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驗證猜想:長方體的體積一定會與它的長、寬與高有關。
師:要研究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我們需要一些長方體作為研究對象。下面,我們一起動手來擺一些長方體吧!
【設計思想】引導學生通過類比把探索平面圖形面積的方法遷移到立體圖形中來。
2.明確活動要求,同時出示課本第41頁的表格。
(1)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用若干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任意擺出4個不同的長方體,在表格中做好記錄。
(2)觀察思考:你發現了什么?
3.互動交流,歸納概括長方體體積計算方法。
以其中的一個長方體為例,說一說是怎樣看出它的長、寬、高的厘米數的?正方體的個數又是怎樣數的?擺出的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提問:通過剛才的活動,你認為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歸納得出長方體的計算公式,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驗證前面的猜想正確。
如果用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a、b、h分別表示長方體的長、寬、高,你能用字母表示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嗎?V=abh。
學生自學例題1。
【設計思想】該操作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引發深度思考,尋找“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到底有怎樣的關系”。以此,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發展數學思維,提高歸納概括能力。
4.推導正方體的體積。
師: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你能根據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嗎?
交流: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長、寬、高都相等,所以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學生匯報交流后課件動態演示,教師板書:V=a·a·a=a3。
【設計思想】根據長、正方體的聯系,讓學生由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可以使學生獲得初步的數學推理的經驗。
5.統一公式。
觀察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教師質疑:比較兩個公式,你發現它們有什么聯系嗎?公式中的第一步計算的是哪一個面的面積?教師揭示:長方體或正方體底面的面積叫作底面積,進而得出統一公式——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6.數學文化史賞析。
師:關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我國古代數學家們就有了很深入的研究。在我國古代的數學名著《九章算術》中有過記載,同學們想了解一下嗎?讀完后有什么感受?(課件出示“你知道嗎?”)
【設計思想】結合教學內容安排數學文化閱讀材料,有助于學生認識數學知識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
三、鞏固新知,實踐應用
1.數學練兵場。☆
第一關:下面的圖形都是由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呢?
【設計思想】圍繞教學目標,結合學生身邊鮮活的資源,設計了形式多樣、層次分明的練習,讓學生感到一次練習就是一次探索和能力提升的過程。
2.解疑釋惑。
師:通過今天的研究,要想解決我們教室的體積的問題,需要知道哪些條件?(只要量出它們的長、寬、高就可以了)現場測量,解決課前數學日記中提出的計算教室的體積的問題。
3.生活中的數學欣賞。
師:利用我們發現的規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可以解決生活中許許多多的問題,大家一起來欣賞。
四、全課小結,課外延伸
師:回顧這堂課的學習過程,我們是怎樣探索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提出問題→合理猜想→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驗證結論→靈活應用)今天的學習經歷給大家提供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延伸閱讀:《愛迪生巧測燈泡的體積》(略)
【設計思想】反思收獲,讓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過程進行整理,重溫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課程結束之際,讓學生欣賞小故事,不僅再次引發學生的思考,同時在知識的銜接上也為下節課新知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漢沽管理區皂甸小學?搖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