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明
摘 要:長久以來,歷史課堂都采取的是“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生被動的像“接收器”一樣等待著教師將知識導入進來,嚴重忽略了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同時,也導致學生的學興趣越來越低。因此,在素質教育下,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逐漸成為課堂的主人。
關鍵詞:高中歷史;主體性;自主式;探究式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簡單地說就是讓學生逐漸成為課堂的主人,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樹立起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意識,進而為高效課堂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自主式教學方法在課堂中的實施
自主式教學方法是以發揮學生主動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要有效地在歷史課堂中實施自主學習方式,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在教學《辛亥革命》時,考慮到本節課的知識學生在初中階段都有所了解,為了避免出現贅述,也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授課的時候,我選擇了小組自主學習的方式,目的是讓學生在相互學習、相互交流與探討的過程中找到學習歷史的樂趣。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能體會到自主學習帶來的成功喜悅,進而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探究式教學方法在課堂中的開展
探究式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創設出有效的問題情境供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進而加強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學《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時,為了讓學生能夠了解和掌握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周恩來主要活動,在授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思考了以下問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包括哪幾項?為什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能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周恩來同志是怎樣應對萬隆會議上的變故?這樣的幾個啟發性問題既對教材中的基本知識點做了思考,又能夠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而且對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以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要采用恰當的方式凸顯學生的主體性,以促使學生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胡孜.基于學生主體性發揮的高中歷史有效性課堂構建[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09(03).
(作者單位 四川省中江縣實驗中學)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