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磊
摘 要:古詩詞教學在傳統教學中往往只注重背誦,或把重點集中在詩句的翻譯和理解上,導致詩詞被拆的支離破碎,失去其美的意境和感染力,失去了課程標準規定的方向。探討如何把詩歌的音樂、美術等藝術特征以及透視詩歌背后的故事引入到詩歌教學中,以此提高課堂的情趣,提高學生的興趣,化厭惡學習為情趣學習。
關鍵詞:音韻美;畫面美;知人論世
古典詩詞以其凝練的語言,天馬行空的想象,蕩氣回腸的情感流傳至今,讓人為之傾倒。古典詩歌對于青少年情操的陶冶、審美情趣的培養有著重要意義,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2001年修訂的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收入了許多古詩,這些古詩詞都是歷經錘煉的經典佳作,而且在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規定初中階段學習古詩文的任務和目標“背誦優秀詩文80篇。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但是傳統的古詩詞教學往往只注重學生的背誦,或把重點集中在詩句的翻譯和理解上,導致詩詞被拆的支離破碎,失去其美的意境和感染力,而且一味的背誦讓學生對古詩詞心生厭煩,望而卻步,這樣大大束縛了古詩詞的教學。因此本人認為,教師應該轉變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設教學情境,展現古詩詞的美韻,調動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情趣。本文將從以下幾點來探討如何提高古詩詞教學課堂上的情趣。
一、釋放詩歌的音韻美和畫面美
詩歌是一門藝術,音樂、美術也是藝術,但詩歌卻沒能像音樂美術那樣能夠深入學生的心扉。那是因為音樂和美術相對詩歌更為直觀,能直接從聽覺和視覺上引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對美的感受。所以想讓詩歌也能夠深入人心,那就得借鑒一下音樂和美術的形式。其實詩歌本身就包含了音樂和美術的成分。
1.釋放詩歌的音樂美
詩歌最原始的形態就是勞動號子,它常與音樂、舞蹈結合而成歌,所以詩與音樂是相通的。每首詩都有一定的節奏,都有它的韻律,在音樂的氛圍里學習古詩詞,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如,《竹里館》寫月夜幽林之景,作者在其間深夜彈琴長嘯表達一種安閑自得的心境,我在教學中配以《彩云追月》古箏曲,優美的旋律,舒緩的節奏一下子就將學生帶入一種幽靜淡然的意境中去,很多學生在聽完曲子后就能較準確地抓住詩歌的意境。又如《夜雨寄北》一詩,教學時我選擇了飽含哀傷惆悵情調的古箏曲《蕉窗夜雨》作為這首詩的背景音樂,學生在聆聽時便不由自主朗讀起這首詩。仿佛看到詩人與情人重逢共話夜雨的情景,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有的詩歌不僅要配樂,還可直接歌唱,我在教學蘇軾《水調歌頭》時,就做了一次大膽的嘗試,把這首詞當歌曲教,我找到了王菲唱的同名曲《明月幾時有》讓大家學唱,學生勁頭十足,很短時間內就學會了,而且我沒有要求他們背誦,但是大家竟都牢牢地記住了這首詞,效果奇佳。所以只要學生的興趣被點燃,完成教學目標是很簡單的事。
2.展現詩歌的畫面美
“詩中有畫”“詩即是畫”,詩的語言是抽象枯燥的文字,而圖畫是直觀形象的文字,所以當學生對枯燥的文字不感興趣時,我們便可以用美術的形式將詩歌展示給學生。可利用古代山水畫、網絡下載的插圖或讓學生自己繪制的圖畫創設情境,理解詩詞。如,《觀滄海》一詩中景物和意象較多,學生一時難以把握,教學時我讓學生根據詩文畫一幅觀海圖,學生很是興奮,很輕松地就畫出了“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壯闊的大海景象,學生通過畫畫很快就掌握了“滄海”這個意象,了解到詩人那種包攬萬物的博大胸懷和雄心壯志。通過畫畫,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同時他們根據所畫的內容進行背誦,效果奇好,真是一舉兩得。
二、知人論世,了解詩歌背后的故事
1.古代詞教學應強調知人論世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詩人寫詩都是自己的特定歷史背景下的心情感悟。傳統教學介紹作者時只是介紹簡單的字號、稱謂、生活時代,大部分學生對這些并沒有很大的興趣,如果能以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重大經歷等,學生受到吸引自然就會產生想深入了解的心態。如,在教學《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時,給大家講述作者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官回家的故事,學生頓時就對陶淵明產生一種敬佩之情。這樣學生在品讀中就能感受到作者那種孤傲的性格,進一步能明白“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中”的“愿”究竟是什么。此外,曹操的豪壯雄健,李白的浪漫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李清照的凄清婉轉……都是與作者浮浮沉沉的身世故事分不開的,用這些故事切入可以大大增加學習的情趣。
2.了解寫作背景
任何詩作脫離了時代背景,都無法準確把握它的內涵。所以教學時要讓學生較詳細地了解寫作背景,讓學生對詩人的境遇感同身受,自然就會感悟詩中意境與詩詞共鳴。如,在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學生對杜甫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于作者的經歷和當時的安史之亂卻不了解,學生沒有切膚之痛,就很難感受詩中那種顛沛流離之深沉痛苦和作者致死還要為民著想的崇高思想。教學時,我用多媒體圖文并茂地介紹安史之亂這一歷史背景,把杜甫四處避難,顛沛流離,陷入了絕境,瀕于凍餓而死邊緣的場景以圖片形式展出。學生會受到極大的震撼,一代偉大詩人在如此境遇下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受苦的百姓,自然對杜甫沉郁的情感、悲憫的胸懷也有了一定的領悟。
當然,同一作家不同階段不同境遇下的思想和情感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李煜亡國之前作為一國之君,無憂無慮,詩中自然多以風花雪月之情,而亡國之后的思想變得深沉痛苦。杜甫二十多歲,壯志凌云,時值唐玄宗盛世,所以寫下了《望岳》,而到了《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者經歷了安史之亂數年的顛沛流離,身世飄零則盡顯沉郁頓挫。只有讓學生全面地了解寫作背景,才能真正對詩人及其作品產生正確的認識,才能更準確地把握詩詞的意境。
通過以上幾種方法教學古詩詞,能夠將古詩詞的魅力極大展開,拉近學生與古詩詞的距離,消除敬畏對立思想,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當然教無定法,古詩詞博大精深,教師應該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增強課堂上的情趣,讓學生真心的愛上古詩詞。
(作者單位 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平潭第三中學)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