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莉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因此,教師應關注學生估算技能的發展。在教學估算時,教師一定要把數學問題置于情景中,讓學生分析問題,選擇多種估算策略,來解決教學中的數學問題,達到訓練和發展學生的思維,實現有效教學之目的。
關鍵詞:估算;思維;創新
一、估一估,量一量,培養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學生的思維獨立性較差,他們不善于組織自己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潛移默化地使學生主動獲得一些思維的方法。
例如,教學《認識米》一課時,對于“米”,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教師從身高談起,問學生:“老師的身高是1米58,你能估計一下,從地面到老師身上的哪兒大約是1米高呢?”學生興趣高漲都想估一估,那請同學們做個游戲吧,請兩個同學把這卷綢帶慢慢地拉開,其他同學認真觀察拉開的綢帶,如果你覺得拉開的綢帶的長夠1米了,就立即喊“停”。學生細細地觀察著,大膽地進行著估計。教師接著問:“這段綢帶的長正好是1米嗎?怎樣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長?”可以用1米的尺量一量,學生測量后,在老師身底上1米的位置貼上標簽,再讓學生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在自己身上1米的位置貼上標簽,學生張開雙臂,估一估,自己的一庹比1米長一些,還是短一些?請每個小組學生在教室里任意選一樣東西,量一量,看從哪兒到哪兒的長正好是1米。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精心設計問題,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在估一估、量一量中,獲取新知識。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始終能帶著一種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培養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二、估一估,算一算,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的靈活性反映了思維活動在選擇角度、運用方法、展開過程等方面的靈活程度。它的特點是思維起點和過程靈活,能從多角度、多方位去研究和思考問題。
例如,教學三年級(下冊)《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練習)》一課時,教師出示例題:一頁故事書有29行,每行有42個字。這頁故事書大約有多少個字?學生剛要拿筆埋頭計算時,這時教師引導學生說:如果先估一估,算一算,這樣既可以提高計算速度,又會避免計算錯誤,這時學生對估算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立即去探索、去發現、去猜想,直到把學習的內容發現出來。學生討論得出5種不同的估算方法。
①把42看做40,42×29≈1160(個);
②把29看做30,42×29≈1260(個);
③把42看做40,把29看做30,42×29≈1200(個);
④把42看坐40,把29看做20,42×29=800(個);
⑤把42看做50,把29看做30,42×18≈1500(個);
通過先估算,再計算,最后驗證的過程,培養了學生在計算前自覺進行估算的意識,提高了學生的自檢能力,發展想象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重視計算結果,要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精心設計有思維廣闊性的問題,讓學生探索解題的捷徑,通過這樣一題多解的訓練,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三、估一估,想一想,培養學生思維的創新性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最有魅力的教學就是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學生在學會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同時,創造出一些“新知識”。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在思維的活躍狀態中,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材重點和學生實際提出深淺適度、具有思考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估一估、想一想,讓學生領悟估算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習慣,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例如,教學五年級(下冊)《分數與小數的互化》一課時,教師出示例題的情景圖,學生很快說出小紅用了彩帶的■米,小明用了彩帶的0.5米,要比較誰用的彩帶長?其實是比■和0.5的大小。你有什么比較好的方法嗎?學生都能自覺把■化成小數,■=3÷4=0.75,因為0.75>0.5,所以0.5<■。這毫無疑問是對的,不過,我沒有滿足,繼續問:“還有不同的想法嗎?”這時,一個學生舉起了他的小手:“我是這樣做的:根據數量關系估一估,想一想,0.5米是1米的一半,■米比1米的一半多,所以■米比0.5米長。”好多學生都發出嘖嘖稱贊。多么精練的回答呀。以上兩種方法各具特色,妙趣橫生,我似乎看見學生的創新思維正自由馳騁于數學領域。
總之,教師要把估算教學始終貫穿在課堂教學之中,要不斷培養學生的估算興趣、估算意識,并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掌握多種估算策略,發展學生思維。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湖縣育才小學)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