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之楊 熊晚珍 孫志國
摘要大別山片區地處安徽、河南、湖北3省交界地帶,集革命老區、糧食主產區和沿淮低洼易澇區于一體,是國家新一輪扶貧攻堅主戰場之一。該片區是我國茶葉主產區之一,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其茶葉有5種國家地理標志產品、4件國家地理標志商標、2項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茶文化遺產有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及岳西翠蘭竹山古茶園。筆者研究了大別山片區茶葉地理標志與茶文化遺產保護對策,并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茶葉;地理標志;文化遺產;扶貧開發;大別山片區
中圖分類號S5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4-01223-02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11YJA850019);文化部科技創新項目(2011021)。
作者簡介劉之楊(1966- ),男,湖北監利人,博士,副教授,從事農業文化遺產與農業經濟研究
地理標志為農業知識產權重要組成部分[1-3],能構建“地理標志”區域公用品牌,帶動特產產業集群發展[4-5],具有經濟、社會、文化等綜合價值[6-8],能促進扶貧開發[9-11]。文化遺產保護是當前的熱點[12-13]。我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14-16]。我國為茶葉的原產國,茶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7-18]。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確立了“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新思路,并將國家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從過去的重點縣轉變成到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國家新一輪扶貧攻堅主戰場大別山片區,集革命老區、糧食主產區和沿淮低洼易澇區于一體,地處安徽、河南、湖北3省交界地帶,包括 36 個縣(市),其中有 29 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7 個革命老區縣、23 個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重點縣。
《大別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要求:堅持市場導向,發掘特色資源,培育壯大優勢主導產業;壯大生態特色農業,興建特色農業基地,推進山區茶葉等特色產品規模化發展,培育市場品牌。其中,茶產業扶貧重要基地涉及金寨、岳西、太湖、潛山、光山、新縣、商城、固始、潢川、英山、大悟、蘄春、孝昌等縣。然而,目前有關大別山連片特困地區研究的成果很少,其中,萬方數據庫中全文出現“大別山片區”的論文才10多篇。
大別山片區是我國茶葉主產區之一,其中,英山縣、大悟縣、光山縣、新縣、商城縣、岳西縣、固始縣、潛山縣、潢川縣等9縣,均入選2013年度“全國重點產茶縣(100名)”,并分別排名4、13、53、57、63、68、73、76、100,新縣獲“2012年度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殊榮,還有大悟縣、光山縣涼亭鄉2個“中國名茶之鄉”。茶葉在該片區不少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為優勢產業,是產業扶貧中需重點發掘的特色資源。該片區茶葉生產歷史悠久,茶文化遺產豐富,早在唐朝“茶圣”陸羽所著的《茶經》中就有所記載。因此,筆者研究大別山片區茶葉地理標志與茶文化遺產保護對策。
1大別山片區茶葉的地理標志保護
我國地理標志保護目前存在3個主要系統:①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②國家工商總局的地理標志商標注冊;③農業部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
1.1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國家質檢系統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始于1999年。地理標志產品,1999~2005年稱為“原產地域產品”。大別山片區有35種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其中,茶葉有5種:英山云霧茶、老君眉茶、大悟綠茶、龜山巖綠、岳西翠蘭(表1)。
1.2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國家工商總局的地理標志商標注冊工作始于1995年。大別山片區有26件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其中,茶葉有4件:英山云霧茶、大悟綠茶、岳西翠蘭、固始云霧(表2)。
1.3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農業部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工作開始不久,始于2008年。大別山片區有12種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其中,茶葉有2種:孝感龍劍茶、金寨紅茶(表3)。
1.4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1.4.1有的茶產業扶貧的重要基地、全國重點產茶縣等的茶葉,未實施地理標志保護。大別山片區茶葉目前僅有5種國家地理標志產品、4件國家地理標志商標、2種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然而,《大別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規劃的茶葉基地涉及13縣,其中太湖、潛山、光山、新縣、商城、潢川、蘄春等7縣沒有國家地理標志茶葉;入選2013年度“全國重點產茶縣(100名)”的9縣中,光山、新縣、商城、潛山、潢川縣等5縣茶葉,尚未實施地理標志保護;兩個“中國名茶之鄉”中,光山縣涼亭鄉也沒有茶葉類國家地理標志。
1.4.2紅茶、黃茶的地理標志保護,尚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大別山片區是綠茶、紅茶、黃茶的重要產區。黃茶中的歷史名茶皖西黃大茶原產于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及湖北英山,其中,金寨、岳西、英山屬該片區。然而,大別山片區現有的茶葉類國家地理標志,除金寨紅茶為紅茶外,其余均為綠茶。顯然,該片區紅茶、黃茶的地理標志保護,尚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1.4.3現有的國家地理標志茶葉沒有省級、國家質量標準。大別山片區地理標志茶葉(5種國家地理標志產品、4件國家地理標志商標、2種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既沒有省級地方質量標準,也沒有國家質量標準。
1.4.4茶葉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情況很差。我國有3種地理標志專用標志:國家質檢總局的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國家工商總局的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農業部的農產品地理標志。大別山片區茶葉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情況很差,如英山云霧茶、老君眉茶、大悟綠茶、龜山巖綠、岳西翠蘭等5種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均無企業使用其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
2大別山片區茶文化遺產保護
大別山片區茶文化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
2.1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當于“無形” 文化遺產[16]。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3年10月17日,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從而拉開了全球非物質遺產保護序幕[12]。
截至2013年,我國共有昆曲等30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羌年等7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上述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均與茶文化無關。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有1 219項,只分10大類[12]。其中,與茶文化相關的有17項,主要屬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傳統戲劇、傳統音樂等大類。然而,上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基本上與大別山片區茶文化無關。
與該片區茶文化相關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僅2項:岳西翠蘭綠茶制作技藝、英山采茶戲。顯然,大別山片區茶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較薄弱。
2.2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為保護和支援世界農業文化遺產系統,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共同發起一項旨在保護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傳統農業系統項目——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19]。農業部于2012年啟動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工作,2013年確立了第一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CIAHS)名單。我國現有8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9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但上述GIAHS與CIAHS名單,均不涉及大別山片區茶文化。然而,該片區保有許多傳統茶葉種植農業系統(如岳西縣竹山古茶園),是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3大別山片區茶葉地理標志與茶文化遺產保護對策
3.1詳細調查茶葉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詳細調查大別山片區,尤其是茶產業扶貧的重要基地、2013年度“全國重點產茶縣(100名)”、“中國名茶之鄉”、“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等的茶葉的自然因素(氣候、土壤、水質、茶樹品種等)和人文因素(生產工藝、流程、種植歷史等),系統揭示該片區茶葉的地理標志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