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
摘 要:介紹了遼中縣職教中心機械加工專業“工學結合,雙崗雙證”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構建與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的課程體系,以校企合作為途徑,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與崗位能力為基石,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創新“工學結合,雙崗雙證”“2+4”的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機械加工;人才培養模式;工學結合
遼中縣職教中心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題,緊扣遼寧省沈陽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本位,在大量理論和實踐研究的基礎上,創建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機械加工專業“工學結合,雙崗雙證”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根據機加專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指導思想,組建了“工學結合,雙崗雙證”的專業改革試點班,建立了企業與專業領導相互兼職的機制,以保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正常運行。
一、構建“工學結合,雙崗雙證”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
1.行業背景
機械加工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也是我國外貿出口的主導型產業,無論是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還是占進出口總額的比例,已經連續十五年超過50%。機加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的強弱,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直接決定著我國外貿出口的規模和水平。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第一季度沈陽工業結構繼續優化,沈陽機床、沈鼓、三一重工等重點企業產值增幅在20%以上。區域經濟的發展為機械加工技術專業創造了更大的發展機遇。而近兩年,遼中縣的機械加工行業在全行業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與此同時,產業結構的調整也使高端基礎零部件產業化步伐加快,市場化進一步加深。
2.專業化的師資和完善的實訓基地
機加專業是對接產業集群省級職業教育的示范專業,有專業教師15人,雙師型教師14人,雙師型教師比例為93.3%,其中沈陽市骨干教師1人,研究生2人。實訓基地使用面積1960平方米,設備資金總投入達到623.6萬元,擁有各類設備265臺(套)。擁有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15家,與企業共同實施訂單教育。面向社會開展員工培訓,進行職業技能鑒定,服務社會作用顯著。
3.從業人員的基本情況
機械加工企業認為畢業生在本專業知識方面基本可以,能滿足工作需要,但是學生的專業知識的深度有待加強。另一方面學生溝通協調以及團隊合作精神有待提高。特別是現代企業很注重培養工人的團隊合作意識,在這方面有一定的欠缺。畢業生抗挫能力也有待重視。人文素養、組織協調、語言表達方面,我校學生仍有很大的差距,有部分學生在自我養成方面還不夠。在解決問題和創新方面還存在很大的不足,對于不斷發展的現代企業,特別是區域經濟下的中小企業的員工來說,創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所以在校學生要加強以上能力的培養,當前的課程體系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與此同時,遼寧技術工人隊伍整體素質較低,年齡斷層凸顯。對沈陽近海新區機械加工業人才資源現狀進行調研中發現,技術工人的總體文化水平較低,高中和中職以下學歷的工人占職工總數的90%。此外,高級技工的大齡化趨勢嚴峻。遼寧300多萬技術工人中,28歲以下的青年技工只有100多萬。在沈陽機械加工行業中,中、高級技師50歲以下的占40%,技師50歲以上的占35%,而30歲以下的高級技師僅占5%左右,技師占7.5%,截止2011年2月的調查結果顯示,沈陽市省屬、市直屬、職教中心以及行辦、民辦機械加工在校生人數3000多人,這些遠遠滿足不了企業對緊缺人才的需求。有專家指出,沈陽技工至少有10年斷檔期。
二、“工學結合,雙崗雙證”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1.“工學結合,雙崗雙證”“2+4”的人才培養模式
我校依托校內、校外、實訓基地,采用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實踐教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產業為引領、以就業為導向,構建“工學結合、雙崗雙證”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縣域經濟人才短缺需要。
“工學結合、雙崗雙證”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時間安排上,采取“2+4”的方式,即兩年在校學習理論和實訓,第三年頂崗實習,分成 四個階段。見下表:
■
2.“五模塊”課程體系建設
依據人才需求調研報告、崗位能力分析報告,在專家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學校和企業共同制訂崗位培養標準,構建本專業“五模塊”課程體系,即(職業素質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實訓課、專業技能提升課、專業技能拓展課),深化專業技能提升課模塊和專業技能拓展課模塊的內涵建設,真正達到“理”與“實”融合的課程體系建設。
3.教學模式改革
(1)采用“白+黑”的教學模式
課堂上運用電子白板系統和網絡實現在線教學、虛擬仿真教學;利用黑板結合電子白板進行虛擬仿真教學,提高中職學校有效課堂教學的質量。
(2)開展技能比武——組建專業技能隊
擇優選拔學生組建普通車工、鉗工技能訓練隊,并制訂活動計劃和獎勵辦法。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別技能大賽,以賽帶練、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參加各級技能大賽。
4.評價模式改革
(1)構建三維評價體系
所謂三維評價體系是指對學生在校期間的文化素養、專業素養、技能素養的綜合評價。對中職學生的評價標準不能求全,既要看到學生某一方面的長處,也不能忽略對他們的基本要求,基于此建立三維評價體系。以文化知識水平、專業知識水平、技能水平分別為長、寬、高,以一定“體積”為標準,突出學生在文化素養、專業素養、技能素養三方面的個性發展,形成三維評價體系,全面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
(2)采取雙向評價方式
學校成立教學管理、學生管理兩個評價系統,實施師生相互評價。頂崗實習的學生實施企業與學校的雙向評價。建立以素質能力(職業素養、職業行為、職業能力)為評價內容,以學校、企業、社會、家長為主體的學業多元化評價體系;提高學生頂崗實習中企業評價的比重(學校:企業=1:1);完善學生培養全過程的質量數字監控體系;完善畢業生畢業兩年后的就業跟蹤機制,形成15%的畢業生的就業跟蹤調查報告,開展用人單位對學生的滿意度測評工作。增強評價的激勵功能和調控功能,實行獎學金制度,對優秀學生給予獎勵。
(3)建設網絡評價機制
通過校園網絡評價平臺,開辟互動版面,學生上傳作品,通過網絡接收評價學業;學生通過網絡評價教師、學校管理;同時,通過網絡接受社會、家長、企業對學校的評價和建議。
5.實訓基地建設
(1)校內實訓基地建設
完善創新型實訓基地,建成集教學、開發、生產于一體的校內機械加工模擬仿真實訓基地,開發、設計涵蓋機械加工專業教學實訓核心內容的系列模擬教學產品,以部分塑料替代鋼鐵材料,模擬產品加工的全過程,模擬加工的產品具有環保、節約、安全等特點。
結合教學產品設計、制造的全過程,把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數字信息化生產管理方法引進校內實訓,通過模擬仿真產品的生產,使學生掌握企業的管理流程,從原料的出庫到成品的檢驗、入庫的整個生產流程,完全按照企業的生產流程設置,機構和管理制度與企業設置相同。機械加工的課程、教學計劃安排等,都圍繞模擬仿真教學產品設置。為了完善實訓基地建設,新建質量檢測實訓室,改造電工與電子實訓室。
(2)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學校與企業合作共建“工學結合、學做合一”校外實訓基地,實現集教學、培訓、技能鑒定、研發與生產于一體,與企業合作新建4個機械加工專業的校外實訓基地,滿足工學結合的生產性實習和頂崗實習需要,推進校內實訓與校外實習的有機銜接與融通。完善與遼冶重工、遼石曲軸廠、金龜減速機廠、銀豐鑄造廠、盛娜機械有限公司、沈陽世潤重工有限公司、沈陽和世泰鈦業有限公司等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基地共建及雙方所承擔的義務等進行協商。
三、根據“工學結合,雙崗雙證”人才培養模式的需求,校企共建“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
學校以機械加工專業發展規劃為基礎,制訂師資建設規劃,聘請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加盟教學隊伍,建立“兼職教師庫”,從中選聘技術、管理骨干來校任教或承擔學生頂崗實習指導工作,提升了專業實踐教學水平。利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和校企合作單位,每年選派兩名中青年教師到本校實習沈陽機床銀豐鑄造有限公司、遼冶重工有限公司、遼石曲軸廠、金龜減速機廠等等十多家企業既管學生又管生產,加強技能訓練,了解新技術,參與實際生產和技術攻關。
目前,學校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專業有4個,合作企業10余個,“工學結合,雙崗雙證”培養規模超過年均800人,形成了學校的主體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王毅.高等職業教育理論探索與實踐.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 沈陽市遼中縣職教中心)
?誗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