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柳梅
摘 要:工作倦怠對教師身心健康影響巨大,同時也降低了整個組織的績效。嘗試運用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中的系統思維基模來解釋我專業部教師工作倦怠問題,找出問題的杠桿解,并進一步找到問題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基模;工作倦怠;杠桿解
工作倦怠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費登伯格在研究職業壓力時提出的,它是指在職業環境中對長期的情緒緊張源和人際關系緊張源的應激反應而表現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綜合征,是一種個體無法應付外界超出個人能量和資源的過度要求而產生的身心耗竭狀態或是一種心理枯竭的現象。工作倦怠的常見表現有:情緒情感處于極度疲勞狀態,焦躁不安、緊張、易怒,教師的個人成就感降低,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對工作失去熱情和興趣。工作主動性減少而隨意敷衍增多;教學激情降低而消極懈怠增加;課堂創意減少墨守成規增多。職業倦怠除了影響教師的身心健康,還影響學校工作的質量,造成職業道德缺失、工作隊伍不穩定等不良后果;此外,學生得不到教師應有的關愛與支持,難以接受高質量的教育。
系統思維是彼得·圣吉所著的《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中所提及的一種運用系統的觀點看待問題的方法,是一種既見森林又見樹木的分析問題的方法。系統由多個相互作用的要素組成,在這個整體中,各部分各要素之間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有機聯系的,各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在系統思維中,用來描述系統的語言工具是基模。《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中從復雜的社會現象、管理現象中提煉出十二個具有代表性的基模,例如“成長上限”“舍本逐末”“目標侵蝕”“惡性競爭”“富者愈富”“共同悲劇”“飲鳩止渴”等。本文嘗試用“共同悲劇”基模來分析我專業教師工作倦怠的問題。
一、我專業部教師工作現狀
1.班級管理工作壓力大——把“魔鬼”變天使
隨著國家吹響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號角,各校招生規模不斷壯大,大規模招生的同時,生源質量無法保證。報讀我校汽車專業的學生除了具備“90后”獨生子女的特點外,還有以下明顯的特征:男生多且調皮,占本專業人數的99%;年少氣盛,爭強好斗,小口角會演變為打架斗毆;不少學生有吸煙現象;文化基礎差、自控能力差、課堂問題行為多;厭學、缺乏對汽車技術的熱愛,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此外還有一些奇裝異服、染發紋身、桀驁不馴、吊兒郎當的問題少年。
面對這樣一群學生,我們需要在半年的時間內把他們的陋習改掉,把他們改造為熱愛汽車、熱愛學習、思想積極上進、初步掌握職業技術、素質良好的職業工人,并保證學校“全國重點建設示范性職業學校”“全國德育示范學校”和專業部“全國示范性汽車維修技術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的示范”的口碑,可以想象教師身上的工作負荷和的無形壓力有多重。
2.教學任務壓力大——既是專才又是通才
我專業部生師比為35∶1,教師的平均周課時為22節。大部分專業教師承擔2~4門課的教學任務,教學任務繁重。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傳統的教學模式被推翻。基于工作過程的模塊式一體化教學改革成為我專業的課改重點,它具有先進性、互動性、整體性、導向性、教育性等特點。它要求課程內容必須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的新技術、新工藝,體現職業能力的形成,理論和實踐的高度結合。教學方法要體現學生的知識構建,課程設計指向工作需要而不是學科系統。這意味著教師不能抱著一本教材傳授狹隘的知識點,它需要教師不僅是一個專才,更是一個通才。象牙塔里的教師無疑要面臨著市場的挑戰。
3.身兼兩職壓力大——分身乏術
由于專業部師資緊張,全部教師身兼兩職,既是班主任又是任課教師。教師除了完成教學方面的日常工作(寫教案、授課、聽課、寫反思、教學業務培訓、會議、考試、改卷、改作業、研討教學方法),還要管理學生(德育教育、學習紀律、宿舍紀律、課外活動及各種比賽、家訪、開家長會、推薦實習崗位、實習跟蹤管理)。
此外,最令教師“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恐怕就是教學評估了,經常有國家重點學校、示范學校等評估需要教師完成各種任務。用陀螺轉來形容我專業部教師的工作繁忙一點不為過,有時忙得一整天都顧不上喝一口水。指導學生參加全國或自治區技能比賽的專業課教師周六和周日還要繼續戰斗在工作第一線,承受著籌備比賽的各種壓力。
4.成長壓力大——不進則退
在所有的教學因素中,師資是第一位,沒有雄厚的師資力量,便不會有高質量的教學效率。要辦好職業教育,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首要任務,尤其是要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技能。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這一培養目標要求教師要成為“雙師型”教師,只有教師真正掌握與社會經濟接軌的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會受到社會的歡迎,才能保證較高的就業率和就業的穩定。由于我專業部師資緊張,教師工作量大,分身乏術,導致教師個人進修、培訓、專業技能的提升沒有時間保證,這無疑會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障礙和壓力之一。
二、用系統思維的基模圖分析職業倦怠
教師身兼兩職(任課教師和班主任),教師的教學任務和教學表現由教務處管理、評估。教師的班級管理和德育效果由學生工作處管理、評估。兩個有自主權的部門共用一個支援群體——教師,導致教學工作和班級管理工作共同爭取教師資源。在教學方面,學校希望教師的教學質量好,教學技能有所提高,在專業領域里有所創新;在班級管理、德育方面,學校又希望教師付出愛心、耐心、細心,不要放棄任何一名有前途和希望的學生,把德育做到最優。教師一身兩職,兼顧左右。這種兩個部門爭用同一種資源的情況可用以下基模圖表示:
■
在基模圖的上環路里,教務處要求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花在教學上的時間、精力多,則教學效果有提高。教學效果的提高,會激勵教師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教學上,教師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教學上,則進一步促使教學效果的提高。這是一個增強環路。
在基模圖的下環路里,學生工作處作為學校德育的主管部門,為了保證“全國德育示范學校”的楷模形象,要求班級管理(德育)效果明顯,則教師花在班級管理上的時間、精力多,班級管理(德育管理)效果得到促進。更好的班級管理效果(德育好、比賽獲得的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