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志國
摘 要:目前,課堂教學仍是高職繼續教育的主要教學形式,然而繼續教育課堂普遍存在學生上課開小差、睡覺、不注意聽講等問題,尤其是對理論性較強的課堂教學更缺乏興趣。提出了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心理學技術的方法,以期解決這一難題。
關鍵詞:高職;繼續教育;課堂教學;心理學
一、高職繼續教育課堂教學現狀
高職繼續教育學生普遍存在課堂上不聽課、玩手機、講話、看課外書籍或者睡覺的問題,比例可能占總學生的70%;被動接受,應付考試型學習的學生可能占20%;而真正對學習感興趣,積極接受并參與教學活動的學生可能只有10%。經常能夠聽到有些教師抱怨現在的學生素質差、難教,課堂紀律難以維持,課堂教學無法實施等。如何進行教學改革,搞活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已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術
要想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必須走進學生內心。只有和學生產生共鳴,才可能激起他們內在的學習動力和興趣。現在的高職學生可能還沒有真正意識到課程的重要,不能想象出現在所學的課程和今后的工作有何聯系,所以總覺得課程用處不大,所以他們就自顧自地在課堂上干起自己感興趣的事來,這些學生在教師眼里多是學困生。如果教師能換個角度看問題,多與他們真誠溝通,糾正他們錯誤的認知,定會給他們帶來新的希望。這就需要一定的心理溝通技術,如,認知行為技術。
認知行為技術認為,人的行為受學習過程中對環境的觀察和解釋的影響。不適宜的行為產生于錯誤的知覺和理解。所以,要改變人的行為,就要首先改變人的認知。認知行為技術在促發心理能量方面的巨大作用不僅在心理學界,目前在教育界也越來越受重視。班主任及任課教師應充分運用這一技術。這樣在教學中,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其學習效率,激發潛能,促使學生走向成功。因此,強化教師心理技術的培訓已刻不容緩。
傳統的教學方法只重視對知識理論的講授,而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如學生的心境、認識、態度等。很多教師認為上課不聽講、愛搗亂的學生是學困生,殊不知,他們這樣做可能僅僅因為不感興趣或沒意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性。
對當代的教師來說,不僅要求專業知識過硬,而且要求具備過硬的或至少必須的心理專業素養。但就目前來看,教師心理專業素養的欠缺還比較嚴重。目前,我們的教學多數是自然學習和傳統課堂下的知識和技能學習,而且通常是教師認為好的、對的就填鴨式地灌輸給學生,很少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比如,教師應該考慮如何做如何講才能讓學生覺得這門知識的學習很重要,對他們今后的工作學習有多重要的意義,讓學生迫不及待、開動腦筋、全神貫注地學習。認知行為技術與教育整合,可從專業角度改進教師心理素養,提高教師的指導技能,整體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校的教學質量。
三、運用心理學技術,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心理學認為,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有選擇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視其他刺激的傾向。它是人的感覺(視覺、味覺等)和知覺(意識、思維等)同時對一定對象的選擇指向和集中(對其他因素的排除)。人在同一時間內不能感知很多對象,只能感知環境中的少數對象。而要獲得對事物清晰、深刻、完整的反映,就需要使心理活動有選擇地指向有關的對象。只有當心理活動指向某一特定對象時,這個對象才能被清晰地辨認出來,從而為我們所認識和理解。筆者在跟蹤課堂中發現,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學生都有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嚴重降低了學習效率。為了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穩定而集中,教師對學生的心理活動必須予以重視。也就是說,教師應善于運用心理學的手法,將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地集中到教學內容上。具體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幾種:如上課時盡量多用新鮮、有趣、生動的多媒體進行教學;可適當增加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感;可通過適當的評價、外部獎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并給予及時、積極的反饋;上課時經常提問,可促使學生思考問題;課下要和學生多溝通,糾正他們的某些錯誤認知。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課堂上以教師的講為主,這種方法有點類似填鴨,不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而現代教學中,教學過程圍繞學生的需求進行,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成為知識的探索者。而如何促使學生由被動地學習變為主動地學習,就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和把握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特征,定期開展心理拓展訓練和心理輔導,使他們走出心理誤區,放手去努力學習。根據學生多樣化的需求開展教學,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重在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廣泛興趣,激發其創造性。要改革傳統的注人式教學方法,引入激勵機制,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答辯式的教學方法。同時,對學生成績評價機制進行改革,鼓勵學生積極地參加課堂訓練,開展課堂互動和小組合作探究。
參考文獻:
[1]房小敏,王爭.心理咨詢與輔導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科教導刊,2009.
[2]張萬英.讓心理咨詢走進課堂.當代教育論壇,2005.
(作者單位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誗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