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敏 孫志國 劉之楊 定光平
摘要安徽霍山縣,位于大別山腹地,擁有大別山主峰白馬尖,是“2013年度全國重點產茶縣” (排名51,列全省第6)。黃茶是6大基本類之一,為我國獨有的、較古老的茶類。自唐至清,霍山黃芽歷代都被列為貢茶。該文介紹該縣黃茶,分析“中國黃茶之鄉”的打造對策,并提出了9點建議。
關鍵詞茶葉;黃茶;地理標志;文化遺產;霍山縣;大別山區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4-01278-03
基金項目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2296);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11YJA850019)。
作者簡介田敏(1971-),女,土家族,湖北鶴峰人,博士后,講師,從事文化遺產研究。
霍山縣屬安徽省六安市,位于大別山腹地、淮河一級支流淠河上游,擁有大別山主峰白馬尖,為鄂豫皖紅色區域中心。其地貌特征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該縣屬北亞熱帶溫濕季風區,植被豐富,物種眾多,森林覆蓋率達75.01%,生物物種多達6 500余種,是一個生態系統相對完備、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珍稀物種豐富的天然基因寶庫。該縣是一個集山區、庫區、革命老區為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霍山縣委、縣政府堅持以建設幸福美麗霍山為“霍山夢”,堅定不移地實施生態立縣、工業強縣、開放活縣、文明育縣“四縣戰略”。
黃茶是3大基本類之一,是我國獨有的、較古老的茶類,據說西漢開始就出現了黃茶。黃茶中的歷史名茶有:霍山黃芽、霍山黃大茶、蒙頂黃芽、君山銀針、遠安鹿苑茶等[1-3]。其中,霍山黃芽、蒙頂黃芽是久負盛名的古老貢茶,唐朝李肇《國史補》把黃芽列為14品目貢品名茶之一。
黃茶目前國內外市場認知度不高,產量相對較少,2013年我國黃茶總產量約為6 980 t,占全國茶葉總產量(179×104t)的0.39%[4]。其中,湖南(3 500 t)、安徽(2 700 t)、四川(650 t)3個省份的黃茶產量合計占全國黃茶總產量的98%。君山銀針、霍山黃芽、蒙頂黃芽,占有90%的黃茶市場份額。
2012年,湖南省岳陽市、四川省雅安市、安徽省霍山縣的3地黃茶主產區,成立中國黃茶產業發展聯盟,并發表了《中國黃茶產業發展聯盟北京宣言》[5]。2011年,岳陽開始打造“中國黃茶之鄉”,做大黃茶基地、做強龍頭企業、做響黃茶品牌,促進經濟發展、茶農致富。中國茶葉流通協會,2012年命名岳陽市為“中國黃茶之鄉”。另外,需說明的是,浙江的縉云黃茶并不是黃茶類,而屬綠茶類,是2005年新發現的綠茶變異品種[6]。縉云縣只種了幾年黃色綠茶,現正著力做著打造“中國黃茶之鄉”的夢。
1 霍山縣黃茶的發展歷程
歷史名茶霍山黃芽、霍山黃大茶(亦稱為皖西黃大茶),為黃茶中的奇葩,具有地理標志特征。地理標志,是世界貿易組織TRIPS協議規定的七種獨立的知識產權之一,為多哈回合知識產權談判的3大議題之一 [7-8]。利用地理標志知識產權可以創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促進農業區域品牌化發展[9-11],促進農村扶貧開發[12-13]。
1.1霍山黃芽中國歷史名茶霍山黃芽,屬黃茶的黃芽茶類,原產于安徽省霍山縣,現主產于該縣佛子嶺水庫上游的大化坪、姚家畈、太陽河一帶,其中以大化坪的金雞山、金山頭,太陽的金竹坪,姚家畈的烏米尖,即“三金一烏”所產的黃芽品質最佳。該茶外形條直微展,勻齊成朵、形似雀舌、嫩綠披毫,香氣清香持久,滋味鮮醇濃厚回甘,湯色黃綠清澈明亮,葉底嫩黃明亮。唐朝李肇《國史補》把黃芽列為14品目貢品名茶之一。自唐至清,霍山黃芽歷代都被列為貢茶。霍山黃芽茶葉香氣成分共檢測出了103個化合物,并鑒定了其中的30個,主要香氣成分為脂肪烴和芳香類化合物[14],同時還富含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等生化成分[15],具有降脂減肥、護齒明目、改善腸胃、增強免疫力等功效。
1.2霍山黃大茶中國歷史名茶霍山黃大茶,亦稱為皖西黃大茶,屬黃茶的黃大茶類,原產于安徽的霍山、金寨、大安、岳西,湖北的英山等地,以霍山縣大化坪、漫水河,金寨縣燕子河一帶所產的為佳。該茶外形梗壯葉肥,葉片成條,梗葉吉相連形似釣魚鉤,梗葉金黃顯褐,色澤油潤,湯色深黃顯褐,葉底黃中顯褐,滋味濃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霍山黃大茶創制于明代隆慶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
1.3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根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檢總局組織專家對霍山黃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請進行審查。經審查合格,2006年4月16日,該總局以2006年第53號文,批準霍山黃芽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因此,霍山黃芽是我國第206種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霍山黃芽地理標志保護范圍為安徽省霍山縣現轄行政區域。
霍山黃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安徽省霍山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準。目前,有10家內合法使用霍山黃芽 “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 表1)。
編號使用企業相應商標1霍山縣大化坪長運茶廠長運2霍山縣雨佳有機茶有限公司雨佳3安徽霍山綠力生態產品有限公司清茗4安徽省霍山縣亨大茶葉有限公司亨大5霍山抱兒鐘秀茶葉有限公司抱兒鐘秀6霍山縣金雞山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抱金雞7霍山漢唐清茗茶葉有限公司漢唐清茗8安徽省霍山縣匯豐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匯大9霍山縣金茗茶葉有限公司金藝10安徽霍山谷雨工貿有限責任公司
1.4國家地理標志商標霍山縣茶葉產業協會,向國家工商總局注冊了國家地理標志商標“霍山黃芽”,其注冊號為2016488。
1.5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霍山縣茶葉產業協會,向農業部登記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霍山黃大茶”,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范圍為安徽省霍山縣所轄的衡山鎮、大化坪鎮、太陽鄉、太平畈鄉、上土市鎮、漫水河鎮、落兒嶺鎮、諸佛庵鎮、黑石渡鎮、佛子嶺鎮、磨子潭鎮、東西溪鄉、單龍寺鄉、下符橋鎮、但家廟鎮、與兒街鎮等16個鄉鎮130個村。
1.6非物質文化遺產霍山縣有豐富的茶文化遺產資源。該縣地處大別山腹地,古屬淮南道壽州盛唐縣,唐代陸羽《茶經》中就有霍山產茶之記載。唐代李肇《唐國史補》卷下記載:“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壽州有霍山之黃芽,”黃芽成為唐代近20種名茶之一。明代王象晉《群芳譜》記載,壽州霍山黃芽為當時的極品名茶之一。清代霍山黃芽為貢茶,歷年歲貢三百斤。霍山黃大茶和霍山黃芽同根同脈,主產歷史悠久,明代許次紓《茶疏》記述:天下名山,必產靈草。
然而,現有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CIAHS)等,均與黃茶無關。
2006年12月14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安徽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霍山黃芽制作技藝成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但該《名錄》競將黃茶霍山黃芽與綠茶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屯溪綠茶、松蘿茶、六安瓜片同列入綠茶制作技藝。
1.7品牌類文化遺產黃茶中歷史名茶霍山黃芽、霍山黃大茶等,就是品牌類文化遺產。我國沒有品牌類文化遺產的專門保護系統,品牌類文化遺產體主要現于中國馳名商標[9]、中華老字號[16]、中國名牌農產品[10]等方面。
自1989年中國北京同仁堂公司“同仁堂”商標被認定為第一件“中國馳名商標”以來,共有4 498件中國馳名商標。其中,茶葉類有82件中國馳名商標,霍山黃茶有1件——霍山縣茶葉產業協會注冊的“霍山黃芽”。
2006年商務部啟動中華老字號的認定工作,分別于2006年、于2010年、先后決定認定第一批、第二批共1 128家企業(品牌)為“中華老字號”。 其中,茶葉類有36家中華老字號,但均非霍山黃茶的。
迄今為止,中國名牌農產品推進委員會認定了196種中國名牌農產品。其中,茶葉類有26種中國名牌農產品,但均非霍山黃茶。
2打造霍山縣“中國黃茶之鄉”的對策
2.1深入研究地理標志的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是地理標志的主要因素。黃茶地理標志自然因素是指原產地的氣候、土壤、水質、品種、特產立地農業地質背景、茶葉理化指標等。其人文因素是生產工藝、流程、種植歷史、物質文化遺產[17]、非物質文化遺產[18] 、傳統知識、貢文化、企業文化等。因此,應該深化霍山黃芽、霍山黃大茶的地理標志自然因素研究,全面收集與整理其人文因素,從而彰顯其地理標志特征。
2.2保護茶葉群體的遺傳資源,篩選高檔黃茶適制品種農業遺傳資源,是農業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和生物多樣性的重大問題。因此,應該保護茶葉群體的遺傳資源,并精心篩選高檔黃茶適制品種。
2.3打造 “霍山黃芽”與“霍山黃大茶”兩個區域公用品牌地理標志知識產權的基本特征有:①地域性;②集團性;③商品獨特性。因此,應該加強霍山黃芽、霍山黃大茶的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保護,充分利用地理標志品牌效應等,鼓勵與支持地理標志保護范圍的更多企業使用其相應的地理標志專用標志,制訂國家質量標準《地理標志產品霍山黃芽》、《地理標志產品霍山黃大茶》,并在統一質量標準下對現有品牌進行整合,切實解決“多、亂、雜、弱、小、散”的現狀,打造 “霍山黃芽”與“霍山黃大茶”2個區域公用品牌。
2.4申報國家級與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使人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因此,要積極申報霍山黃芽、霍山黃大茶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利用中國黃茶產業發展聯盟平臺,爭取中國黃茶早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5保護“霍山黃芽貢茶園與黃茶文化”的中國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我國現有19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CIAHS)、8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試點。有的茶類歷史淵源遠不及黃茶且其傳統農業系統遠不上霍山黃芽的,已列為GIAHS和CIAHS。因此,安徽“霍山黃芽貢茶園與黃茶文化”理應申請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2.6認定黃茶老企業的“中華老字號”,傳承黃茶傳統知識中華老字號是指歷史悠久,擁有世代傳承的產品、技藝或服務,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取得社會廣泛認同,形成良好信譽的品牌[16]。傳統知識是農業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19]。霍山黃芽、霍山黃大茶的生產歷史悠久。因此,要收集與整理霍山黃茶的企業歷史,認定黃茶老企業的“中華老字號”,傳承黃茶傳統知識。
2.7加強黃茶文化教育,推進霍山黃茶進安徽省地方課程與六安市校本課程社會大眾對黃茶與黃茶文化的認知不高。我國基礎教育現實行國家、地方、學校3級課程管理。因此,要利用中國黃茶產業發展聯盟平臺,加強黃茶與黃茶文化的社會大眾教育,并推進霍山黃茶進安徽中小學校園,開發霍山黃茶的教學資源,并將霍山黃茶編入安徽省地方課程與六安市校本課程。
2.8開發黃茶文化旅游資源黃茶與旅游都是霍山支柱產業。因此,要加強黃茶與旅游的融合,大力開發黃茶文化旅游資源,舉行黃茶文化節,打造休閑旅游品牌,致使黃茶產業與旅游產業相互促進。
2.9爭取“中國黃茶之鄉”的命名中國特產之鄉的正式命名,需由國務院部委或相關的一級學會。在上述8點行動基礎上,就可將霍山打造成更加實實在在的黃茶之鄉,并爭取國家林業局、或中國茶葉學會、或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對該縣正式命名為“中國黃茶之鄉”。
3結語
實施名牌戰略,把中國黃茶推向世界,是黃茶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霍山縣是我國優質黃茶的著名產區,自唐至清,霍山黃芽歷代都被列為貢茶,現如今,霍山黃芽與黃山、黃梅戲并稱“安徽三黃”。霍山縣為“2013年度全國重點產茶縣”(排名51,列全省第6),黃茶是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稅并具有區域特色的支柱產業。該縣剛錯失扶貧攻堅主戰場——大別山片區的發展機遇,不可再痛失“中國黃茶之鄉”夢。因此,分析大別山腹地霍山打造中國黃茶之鄉的對策對發展茶業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宗懋.中國茶葉大辭典[K].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2] 朱世英,王鎮恒,詹羅九.中國茶文化大辭典[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2.
[3] 施海根.中國名茶圖譜(綠茶紅茶黃茶白茶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4] 梅宇,申衛偉,伍萍.2013全國黃茶產銷形勢分析報告[J].茶世界,2013(11):48-54.
[5] 毛歡喜.三地抱團成立黃茶產業發展聯盟[N].中華合作時報,2012-10-30(B02).
[6] 胡惜麗.關于加快縉云縣黃茶產業發展的思考[J].中國茶葉,2013(7):16-17.
[7] 田芙蓉.地理標志法律保護制度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1-385.
[8] 馮壽波.地理標志的國際法律保護—以TRIPS協議為視角[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361.
[9] 孫志國,熊晚珍,劉之楊,等.武陵山片區特產的中國馳名商標與地理標志商標雙重保護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36):17873-17875,17878.
[10] 孫志國,鐘儒剛,劉之楊,等.武陵山片區中國名牌農產品與農業品牌化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3(2):218-221.
[11] 呂蘇榆.地理標志保護研究——基于農業區域品牌化發展視角的思考[M].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12] 孫志國,鐘儒剛,劉之楊,等.武陵山片區特產資源的地理標志保護與特色產業扶貧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12,44(12):119-124.
[13] 孫志國,鐘儒剛,劉之楊,等.武陵山片區特產與遺產優勢資源的保護及扶貧開發對策[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2,29(10):12-15,26.
[14] 王家明,王彩嬌,王超,等.CTC頂空固相微萃取-氣質聯用法分析霍山黃芽茶葉的香氣成分[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18):85-87.
[15] 張云仙.霍山黃芽與君山銀針及蒙頂黃芽主要化學成分的比較分析[J].茶業通報,1981(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