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青枝 王晴 康俊義
摘 要:自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就是按"城鄉有別"的建設思路進行的,也正因此,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差距越拉越大,為統籌城鄉社會發展設置了制度鴻溝。近年來,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受到了局限,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城鄉二元結構;社會保障;影響;調整
0 引言
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障礙,如果不進行調整,必然會成為阻礙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因此,必須對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進行改革和調整,打破城鄉分治的體制,在發展戰略、體制機制、制度創新等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
1 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的形成
1.1城市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和形成
政府在新中國剛成立即開始建立城鎮社會保障制度,1951年開始為城鎮職工建立社會保險制度,覆蓋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及直系親屬。到“文革”期間,逐步建立的勞動保險制度收到了一定的阻礙。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對社會保險制度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改革。進入21世紀后,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待遇水平逐年提高。
1.2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形成
新中國成立之初,憲法就制定了對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由于當時的經濟形勢,城鄉經濟出現二元化的趨勢,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表現為城鄉二元化,即城市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而農村仍然是以家庭保障為主,社會保障為輔。
2 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
2.1積極影響
二元化的社會保障制度有效保證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穩定。二元化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是以土地為依靠為農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雖然二元化社會保障制度使農村居民不能享受城市勞動者的種種社會保險和各項福利待遇,但是國家通過提供給農村人民土地保障,為農民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避免了西方國家在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大量農民由于失去基本保障而流入城市引起社會動蕩的現象。
2.2消極影響
二元化社會保障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而二元化社會保障制度使農民無法獲得應有的權利,農民僅享有土地保障、家庭保障等,城市居民卻可以享有穩定的社會保障制度,而且水平遠遠高于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二元化社會保障制度主要局限于城市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員工,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農民無緣現代化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的社會功能是調節社會的收入分配,化解公民在社會中可能遇見的各種風險,達到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的目的。而我國的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不僅沒有縮小貧富差距,反而進一步擴大了城鄉差距,無法實現其基本功能。
3 對我國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的調整
3.1改革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首先,充分發揮政府的主體作用,社會保障原則上要求由政府組織并承擔一定的義務。從國際經驗上看,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過程中政府都在建立養老制度上起了決定性作用。所以,發農村社會保障必須得到政府在財政上的支持。
其次,分類建立不同賬戶。根據農民是否擁有土地和職業關系,將農民納入不同的養老保險賬戶:擁有土地承包權的農民納入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而不具備土地承包權的農民納入城鎮養老保險體系。
3.2改革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維護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信譽,做到公開、透明。通過對農民的宣傳教育改變農村醫療消費觀念,規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積極性。
3.3建立健全城市農民社會保障體系
在增強對農民法律保護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的城鎮農民社會保障體系,與農民工簽訂正式的勞動 合同,建立規范的勞動關系,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給予農民工在社會保障上的更大的選擇權利。
4 結語
當針對農民工的這些保障措施都只是一個過渡,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鄉二元結構制度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中最終會徹底廢止,最終被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代替。 [今]
參考文獻:
[1] 李迎生. 社會保障與社會結構轉型[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1
作者單位:蘇青枝,準格爾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王晴,準格爾旗友誼街道辦事處;康俊義,準旗公安局。
(編輯:徐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