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晶
2013年5月,中國版《美國偶像》在萬眾期待下與觀眾見面,這是中國所引進的最大規模、最具影響力的電視真人秀節目之一,其美國版在美國本土風靡12年,打造了眾多活躍在世界樂壇的巨星。和其他國家的引進版不同,這檔節目的中國版并不叫“中國偶像”,而是被稱為《中國夢之聲》。該節目的總導演王磊卿認為,《中國夢之聲》這五個字極好地闡述了節目的核心價值觀,也點明了節目對中國偶像的選擇標準——參與者既能以其音樂才華成為巨星,同時也要是青春中國夢的踐行者。
《中國夢之聲》在中國實現創造性轉換,取得了不俗口碑,節目以娛樂外殼包裹嚴肅內核,堅持不走煽情路線,而是力求保留“平民生活里令人感動的人性片段”,王磊卿認為,“能讓每一位學員用真摯的歌聲唱出平凡人的夢想,這就是節目追逐的情懷。”
復旦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孟建認為,《中國夢之聲》的成績是在大型音樂選秀節目極為慘烈的競爭環境當中獲得的,尤為難能可貴,制作方把握住了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走向,在文化市場競爭當中迸發出銳氣和才氣;其次,該節目也是制作方在打造與上海國際都市地位相匹配的傳媒產業歷程中,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頁。
在王磊卿看來“理念、專業、流程”是節目成功的三大要素。《中國夢之聲》為中國青年人描繪追逐夢想的集體群像,是節目的理念;實現與國際先進的電視制作標準的同步,是制作上的專業;而模式方提供的一套大型歌唱類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完整工序流程,保證了節目的制作水準。“根據這套工序流程,我們構建了一個龐大的項目運作系統,涵蓋從核心導演組、前后期制作、技術轉播、宣傳推廣、后期制片、藝人管理、廣告營運、產業開發到綜合運營等九大工作矩陣的64個工作組,總參與人數數百人。”王磊卿表示,這個龐大卻清晰的制作系統,對東方衛視制作團隊在操作大型活動項目上都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中國夢之聲》不僅僅是純粹引進國外的節目模式和版權銷售,而是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表達出中國文化、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觀,這一成功的本土化改良,連《美國偶像》原版模式方也贊譽有佳。其第一場試音會被模式方譽為“除了美國本土之外,偶像系列做得最成功的版本”。
王磊卿說:“我們對照中國觀眾的收視習慣,把模式或制作寶典中適合中國觀眾的環節作了強化處理,把不適合的部分淡化。所有針對模式的改造都是建立在我們對本土觀眾收視習慣調研和了解的基礎上。因為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改造自己。”
王磊卿口中的“了解自己”,指的是中國的電視節目要了解中國觀眾的收視需求。“比如,節目中講述故事的節奏,美國觀眾可能只需要半分鐘的時間,而中國觀眾可能更愿意花2分鐘的時間去傾聽和生成共鳴。
雖脫胎于海外節目模式,但是節目放大了參與者的夢想,這是《中國夢之聲》的最大變化。王磊卿表示:“國內以前沒有很成熟的偶像產業,《中國夢之聲》依靠上海東方傳媒集團這一強大產業鏈,借助模式的產業經驗完成偶像產業的打造。在《美國偶像》節目中,冠軍將獲得環球唱片為他打造的音樂專輯,《中國夢之聲》的優勝者也將得到同樣的殊榮。”
盡管歌唱類選秀、真人秀節目近年來百花齊放,但給原創音樂預留的空間卻較少。因為原創作品知曉率低,不容易引起大眾的共鳴,可能對節目收視率造成影響。在2013年的眾多歌唱類節目中,《中國夢之聲》也是呈現原創作品最多的一個。對此,上海廣播電視臺副臺長楊文紅說:“《中國夢之聲》在實現了熱鬧的聲音秀競爭當中,希望另辟蹊徑,將舞臺中心留給年輕人和他們的夢想。《中國夢之聲》用中國人的聲音詮釋中國夢的核心點。”
用中國人的聲音詮釋中國夢,東方衛視將節目理念引入了價值觀訴求層面。同時,《中國夢之聲》對偶像心理的現場解讀,也為社會轉型期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灌注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