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子
早年間的香港影片《飲食男女》中,鄭秀文被初戀情人黑川拋棄,自暴自棄終日暴飲暴食,由一個窈窕淑女變成超級肥妹。有不少女性,在失戀后或情感受挫后會通過大吃大喝來緩解自己的失落和痛苦。
研究表明:三分之一的人情緒低落時,時常會轉向食物尋找安慰。想一下,你是不是也這樣?哪些時候最容易作出暴飲暴食的選擇,即使吃到自己想吐?
食物是我們生存的必需物質,“吃”本是一種積極的行為,但是,當我們進食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每日能量需求,對食物的渴求和依賴程度超出了正常水平,就像藥物成癮者對藥物劑量的閾限不斷提高,當過量進食成為一種難以打破的模式時,就成為對食物的成癮行為。
有些人不管是否饑餓,拼命貪婪地往自己嘴里塞入食物,這就是一種病態的進食,他們往往通過胃部的滿足感來轉移對情感欲求不滿的心理狀態。有些人,當精神或情感空虛時,就拼命進食,似乎通過把胃部填滿,就能象征性地獲得安慰,嚴重時,甚至可發展為進食障礙的暴食癥。該病最可能出現在青春期和年輕女性中,表面上看來,此病癥和過度在乎個人外表形象有關,但根源是個人在壓力和情緒問題面前,用進食來作為調節與控制情緒的一種替代,這樣的個體在生活中容易產生壓力感。
暴飲暴食的強迫性行為只是抑郁、焦慮等情緒的自我慰藉。這時候的進食不再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為了“填飽”精神。
當然,在生活壓力面前,我們不能忽略美食有它積極的作用,只是不能濫用。
心理學家證實,零食的確能調節人的不良情緒。手拿零食時,零食會通過觸覺與視覺,將一種美好松弛的感受傳遞到大腦的感覺中樞,產生一種難以替代的慰藉感,有利于減輕內心的焦慮和緊張,消減內心沖突。當咀嚼零食時,零食的美味會在人的大腦的攝食中樞形成一個強烈的興奮灶,從而使原來緊張和焦慮的興奮灶抑制和轉移,使心身得到放松。經常變換零食的品種,使視覺、觸覺、味覺不斷更新,對個體心理調節的作用更明顯。
我們之所以會“上癮”,如對食物或煙酒等,是因為它們讓大腦的獎賞區域變得活躍。如果你不想貪吃上癮,應嘗試進行體育鍛煉,如快走、打球及練習太極拳等,因為鍛煉會使大腦內部的化學物質發生變化,可以讓大腦對食物的過度刺激反應遲鈍下來,這有助于調節我們的情緒和對食物的渴望,從而起到抑制病態食欲的作用。
人的胃和心是連在一起的,這兩個部位都要在相對空靈的狀態下才有益心身,才能自在自然地像花葉一樣舒展開來。當人的胃部保持相對虛空,沒有被亂七八糟的食物堆滿,身體則輕靈舒泰,內心也沒有淤阻;當心中不被那么多的瑣事羈絆,自然會心靜體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