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娟
小樂(化名)今年12歲,身高 1.35米,體重53斤,身材瘦小,臉上充滿了稚氣。小樂是獨生子,自幼父母關系緊張,對小樂照顧很少。父母離異后,小樂一直由鄉下的爺爺帶大。六歲時,父親再婚,小樂跟父親和繼母一起去異地生活,母子關系融洽。相對于同齡的孩子,小樂似乎停止了生長,說話童音依舊;玩玩具時還自說自話;愛搞破壞,所有的東西一經他手就會面目全非;喜歡和六七歲的孩子交往……小樂父母帶他到醫院檢查,沒發現有問題。據老師反映,小樂特別愛說話,無論上課還是下課,總說個不停;經常不做作業,卻撒謊說作業本丟了或沒帶來,要求回家去補……
拒絕長大的孩子在遇到問題后,心理防御機制至少有兩個特點:
1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幼兒很喜歡“捉迷藏”,把眼睛一蒙,就大聲地說自己不見了。他不知道世界依然存在,只是他自己看不見而已。有彼得·潘綜合征的兒童在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就用這種“捉迷藏”的辦法逃避現實、逃避困難,躲在家里玩玩具、看電視、上網打游戲等,潛意識中的想法是:“我不妨礙別人,別人也別找我麻煩。”小樂自幼生活環境不斷轉換,強烈的不安定感使得他喜歡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對著玩具說話,或者隨時自說自話,或者無意識拆卸手邊的東西,通過身體不停的動作來克服內心的恐懼感和無助感。
2想辦法吸引親人注意
得到別人關愛,是每個孩子內心的渴望。小樂自幼缺乏安全感,害怕被遺棄,所以遇到對自己好的親人,會特別依賴。小樂常常要求回家做作業,目的就是看看繼母還在不在家。而常和六七歲的孩子交往,不愿意長大,就是在告訴繼母:“我還是小孩,我需要你的照顧。”
如果進一步分析,小樂“不愿長大”的背后,原因何在呢?通過多方面的了解,筆者發現了一些端倪:
A家庭原因
小樂自幼父母關系緊張,父母打架爭吵時,小樂就成為他們發泄情緒的對象。媽媽常去舞廳排遣不滿,爸爸在網吧徹夜不歸,小樂被遺棄在家,自己找吃的。跟隨爺爺后,爺爺對他很溺愛,但當他過于頑皮時,爺爺常會說:“再皮我也不要你了。”父親再婚后,雖然小樂與繼母關系融洽,但繼母工作忙,碰到小樂闖禍時,會說,“去,找你爸去,我管不了你了。”
B孩子自身的原因
從小就深深體會到環境中的不安全和對現狀的無奈,使得小樂喪失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信任感。在小樂的心目中,親人隨時都可能遺棄他。因此,除了跟著關系較好的繼母外,待在任何陌生環境中,他都會有種莫名的恐懼和焦慮。正是由于這種恐懼和焦慮,潛意識里小樂拒絕長大,隨時需要人保護。這樣,小樂的身體發育速度停滯下來,從外表上看,小樂最多也只有八九歲。就算小樂整天膩在繼母身邊,也不會讓外人覺得奇怪了。
一個人需要有長大的內在要求,才能有改變自己的動力源泉。當然,外在的幫助作用也不可小覷。
策略一:激發成長愿望
治療拒絕長大者的關鍵,就是本人必須要有“長大”的愿望。只有這樣,才能解開自己的心結,才有改變的可能。為了使小樂的潛意識開始轉變,首先要讓小樂相信并認識到,即使他長大了,依然會得到家長的關心和照顧,家長的愛會永遠伴隨他的成長。還可以告訴小樂:等爸爸媽媽年紀大了,還需要長大、長高的小樂來照顧,從而讓小樂知道親人之間的照顧是相互的。
策略二:家庭合力配合
為了解決孩子的問題,父母自己必須要先轉變,只有父母的改變,才能讓孩子以及整個家庭回到正確軌道上。
了解了小樂心中的恐懼,爸爸媽媽就更要花時間親近小樂,要給孩子安全感。用行動來告訴他,爸爸媽媽有多么愛他,讓小樂知道,他不需要找借口逃學回家做作業,因為媽媽總會在家等他。當然,這些努力,都需要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要期望只作一點點努力,就可以使孩子馬上能有安全感。真誠的愛,永遠是治療恐懼最好的藥方,能彌補所有的缺憾。
同時,父母要互相合作,共同承擔責任,保持一致的教育態度,協商解決方案與步驟,不埋怨、不推諉,不各行其是。要了解孩子成長過程的心理需求,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善于傾聽他們的想法,適時引導他們訴說心中的委屈與不滿。不要急于打斷或糾正他,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與其探討應對的策略。
策略三:學校同步跟進
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的校長都很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并努力配備非常優秀的專職心理教師,而學生遇到問題也愿意向心理教師傾訴。學生有了正常的宣泄渠道,便相對減少了心理問題的發生。
知識小鏈接
彼得·潘綜合征:對于行事幼稚、拒絕長大、“想永遠扮演孩子”的人,心理學家將其稱為“彼得·潘綜合征”。彼得·潘是蘇格蘭作家詹姆斯·巴里筆下的童話人物,生活在夢幻般的“永無鄉”里,永遠也不想長大。他們的特點是:愛玩、情緒化、任性、難以自我克制;在生活方面,較依賴他人;他們還表現出一些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不會主動關心他人,卻把他人對自己的關心視為理所當然,并且不愿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