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
最近非常火的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讓不少爸爸都壓力倍增,五位明星爸爸在單獨與兒女相處時表現出來的親情互動方式和集體生活法則受到大家的關注。星爸的親情故事引發了觀眾們對拳拳父愛的回憶和對孩子教育的思考。在這個節目中,我最喜歡的是石頭和其父親郭濤,石頭雖然也會偶爾犯錯誤,但總體來說是一個有禮貌、對待其他小朋友有責任心的孩子。在第二期中有這樣一個細節,當去集中的途中石頭嫌熱不愿意走路的時候,郭濤沒有說什么,只是帶頭一路小跑,讓石頭把走路當做嬉戲來完成。郭濤在片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做爸爸該嚴厲的時候就要嚴厲,同時也要有溫情的一面。確實,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著特殊的作用,我們通常會用偉大又細膩來形容母親的愛,而父愛則是在你瀟灑轉身而去時默不出聲,回頭時卻看到還佇立在轉角處的那份愛。
小葉是我的一個同事,在未曾深入接觸她前,她給我的印象是不茍言笑、很有主見的一個女人。她穿著得體,給人以清高的感覺。直到有次偶然與她聊天,才知道看起來什么都不愁的她也有著一些難言之隱。
小葉是家里的獨生女,家庭條件比較富裕,小葉有一份輕松體面而又衣食無憂的工作,她的丈夫是一家國企的經理,7歲的兒子聰明活潑。按理來說,一般人夢寐以求的物質條件小葉都已擁有,是什么讓她的言語中總散發著淡淡的憂愁呢?
小葉看著我辦公室外面的心理電影宣傳畫,淡淡地說,這些感人的電影她從來不敢去看,因為自己有時候會籠罩在電影人物的情緒里難以自拔。幾年前做班主任的時候,她接手的班級情況較差,那一年她特別壓抑,這種心情下班后也揮之不去,甚至晚上做夢也會因此而驚醒。那一年,小葉稱之為一場噩夢,所幸的是她挺過來了。
說到這里,小葉微微一笑,“知道嗎,其實我覺得我的生活真的沒多大意思,如果要現在從樓上跳下去,我想我也會義無反顧沒有任何牽掛。”原來,小葉的爸媽對她非常嚴格,家里的每一樣物品怎么擺放都有規定。小葉下班后,幾乎全都待在家里,每天晚上陪兒子寫作業,其余時間靠看小說來打發,家務事情老媽全部搞定。有一次,因為參加大學同學聚會回家稍微晚點,父母便不停地打電話催促她,還不忘加一句:“你不要兒子了嗎?”兩小時的聚會結束了,小葉沒有感受到聚會的歡樂,而是一直在擔憂回家后將要受到的指責。 果不其然,一開門,家里的氣氛嚴肅得讓人窒息,爸爸坐在沙發上一字一句地說道:“你終于回來了!”媽媽在一旁搭言:“兒子都已經睡了,以后還是按時回家,按時陪兒子寫作業吧!”丈夫在一旁什么都沒說,臨睡前,丈夫開始發話了:“女人還是要以家庭為重,我看以后這種浪費時間的聚會活動還是少參加吧!”聽了三個人的話,小葉什么都沒說,因為在她的潛意識中,身在這個家庭就應該做到按時上班、按時回家。說到這里,我打斷了小葉的思緒,說:“從小你都是被要求這樣做的嗎?”“嗯,不僅小時候這樣,現在38歲了,還是如此。”
“那你覺得幸福嗎?”我接著問道,“幸福這個詞對我來說非常虛幻,我說不幸福吧別人都很難相信,但我真的感受不到,除了上班和回家,我的生活里什么都沒有。唯一讓我感到幸福的就是買衣服,我有很多很多衣服,有些可能只穿了一次就放在那里再也沒穿過。因為只有買衣服是在工作之外,家人認可并同意我做的事情。”小葉的神情又黯然下來,“平時哪里沒做好,爸媽批評后,老公還要接著批評,以前以為工作了會自由點,現在都成孩子他媽了還要這樣什么都被管著,唯一變化的就是管我的人又多了一個,真不知道是不是我也選錯丈夫了。”
“你和丈夫聊過你的感受嗎?”
“幾乎沒有,不管我說什么,他都有一套理論來證明我是錯誤的,他就是一個和我父親一樣強勢的人。”
聽完小葉的故事,我能感受到小葉有一對控制欲特別強的父母,同時也有一位控制欲同樣強的丈夫,小葉的家庭結構仿佛是三個大人加小葉和她兒子這兩個小孩。在小葉的家庭關系里,她的父親用自己的權威讓家庭規則深入人心,事無巨細地掌控著家庭。小葉從小到大和父親幾乎沒多說過話,以前不敢違抗,現在也是如此,有時候甚至父親的一個眼神都能讓她心生畏懼。她知道父母對自己愛護有加,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沒有父母在身邊自己該怎么辦。雖然小葉在潛意識里不認可父親對自己的管理方式,但是在她的內心深處依然是個軟弱無能、擔驚受怕的孩子。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內在的評價系統,但是小葉在生活中更多地依靠于外在。小葉在成長過程中得到的積極關注是有條件的積極關注,比如她的父親傳遞給她的關愛是:“你必須做一個聽話的乖女孩,我們才愛你。”小葉的丈夫也作出“你必須把業余時間都放在家庭事情上,你才是一個合格的妻子”的評價。這種有條件的積極關注塑造了小葉的“戀家”模式,她對家人言聽計從,完全以家庭為核心,徹底忽略了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得到家人的認可。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父親為男孩提供了一種男性的基本的行為模式,男孩通過對父親榜樣的模仿建立初步的性別角色模式,父親的特征同時給女孩提供了參照標準,使她們對自己的性別角色有更深層的認識。這樣一句話:“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扼殺孩子的生命。”生活不僅要經過父親的批準、評價,還要經過丈夫這個“父親”的掌管,小葉在家里覺得壓抑,但又沒有任何屬于她的空間可以發泄心中的不滿,看似非常認可這種家庭規則,但實際上,30多年來小葉沒有真正地為自己活過。
小葉平時的生活方式乏味單一,又找不到傾聽自己心聲的人,沒有釋放自己情緒的渠道,內心各種情緒的長期累積造就了小葉過強的同理心,她會汲取所看到的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中的各種情感因素,并全部傾注在自己的情緒庫中,以至于長久難以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