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戰爭中,作為日軍師團作戰指揮依據的《作戰要務令》中“謀報”一章,第一條即是偵知“敵國的國民性,作戰區域居民的性情,及其對戰爭的適應性”。由此可見日軍對敵國國民性調查的重視。那么,侵華日軍又是怎樣分析和判斷中國人的國民性呢?
“南方者多血性進步,北方人保守” 從現存的當年侵華日軍編印的各種中國兵要地志看,大多都有所謂的“對占領地的統治資料”和“國民性”的調查。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日軍1937年編印的《長江下游地方兵要地志拔萃》,對江南地區中國漢民族有17條概括性總結:
一、個人主義。愛錢財和儲蓄觀念強,缺乏國家觀念,不關心政治。
二、同業者合作,同鄉人團結緊密,商業道德觀念強。
三、愛面子。
四、極富附和和雷同性。
五、保守而尊大。
六、實用主義強,恩義感薄弱。
七、天命觀念強。
八、形式主義重,巧于辭令。
九、富于妥協性。
十、上層階級人士極盡怠墮享樂之能事,而一般百姓極勤勉,性敦厚,身體強健,耐勞動。
十一、長于宣傳,易被宣傳所鼓動。
十二、猜疑心重。
十三、情況惡化時極脆弱。
十四、守成觀念重。
十五、尊重祖先墳墓。
十六、對強者屈服順從,對弱者虛張聲勢,也是他們天命觀的反映。
十七、回避責任。
另外,日軍對中國民眾的地方特性總結為“長江流域一般懦弱,移往南方者多血性進步,而北方人則是保守的”。
“廣東人排外排日,湖南人質樸勤勉” 除去從大的范圍對中國國民性進行調查外,綜觀當年日軍兵要地志,其對中國各省居民的特性大多也有簡要評述。比如———
日軍參謀本部1938年9月編印的《廣東省兵要地志概說》,對廣東人的評述幾乎沒有一句好話:“當地漢族人先天與一般中國人不同,比北方的中國人勇敢,富有團結力,敏慧、狡黠頑固,性極殘忍”、“歷來兩廣地方惡漢兇徒四處為盜,要注意后方的警備”,“排外、排日思想旺盛”。
日軍1935年《福建省兵要地志》中“對占領地的統治與觀察”說:“福州人優柔,廈門人敢為。因此,在福州地方以威嚴使其屈服較容易,但在閩南地方,人們不怕威脅,以威嚴使其屈服必然會招致奮起反抗,這一點要引起注意。”
臺灣地區日軍司令部1944年編印的《臺灣兵要地志概說》,對廣東人和福建人則是另一種看法。廣東人“性勇敢、質實、克勤克儉,富于理智,雖厚交誼,但頹廢固執”。日軍福建人的看法是,“性溫和、長于商才、耐苦,可成為優秀產業人、經濟人。雖有輕佻浮薄弊病,但易服亦易叛”。
抗日戰爭中,有近6年時間,湖南成為中、日軍隊激烈爭奪的戰場。
1943年,日軍參謀本部編印的《湖南省兵要地志概說》,卻對湖南人沒有一句壞話:“古來富有尚武風氣,好學,士多,世利淡,慷慨進取。本省自古以來有出武將及碩學之士的傳統,今日當地居民、軍人和海外留學生比其他省多。其商人缺乏機敏,因而主要都市的商業多為外省人經營,以浙江、江西人居多。本省農夫勤于耕作,勞動者、船夫、轎夫等下層堅忍力行……”
日軍1929年《浙江省兵要地志》說,人民生活小康。如杭州人淳良敢為,性情沉穩,文靜,尊崇華美。寧波人舉止敏捷,思慮慎密。
1943年日軍《江西省兵要地志概說》中,對江西人的評述為“北部水陸交通方便,受外來思潮影響,稍有些輕佻浮薄的缺點”。
然而,正是以上這些偏執的誤判,使得日本侵略者低估了中國人民抗戰到底的決心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