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亞太防務》雜志報道,為精簡組織,臺灣防務部門所屬部分兵工廠要在2014年度完成重組合并,其中不乏源自晚清、1949年又隨國民黨潰敗臺灣的百年老廠。
合并案的安排是“六廠變三廠”,即205與203兩廠合并、202與204兩廠合并、401與402兩廠合并。合并后,至少裁減20余名包括廠長、副廠長、“政戰主任”等上校、中校主官,被外界形容為“軍官大屠殺”。
臺防務部門的兵工廠主要是生產大中型火炮及炮彈的202廠、生產火藥與化學涂料的203廠、生產小口徑武器與槍彈的205廠、生產電池與防化裝備的204廠、組裝云豹輪式戰車的209廠、地理測量與制作軍用地圖的401廠、生產光學器材的402廠等。重組后,防務部門的兵工廠只剩下202、 205、209、402廠。
這次合并,外界最關注的是205與203兩廠合并,尤其是兩廠在彈藥生產方面有上下游分工關系,臺防務部門稱,此次合并會令臺軍彈藥生產更為專業,未來運轉更有效率。
眾所周知, 205廠一直負責生產多型小口徑槍械,同時還生產這些槍械的槍彈供臺軍使用。203廠的產品種類較為復雜,主要職能是研制槍炮彈藥所需火藥,此外,其產品還包括防彈背心與頭盔、野戰作訓服、軍靴、特殊防污涂料等。
205廠和203廠至今仍承擔為美代工生產小口徑彈藥的業務,其產品受到美軍方肯定。
不過,兵工廠合并雖可達成組織精簡的效果,但也需付出代價。由于主管大幅精簡,各廠主管的工作負荷將大幅增加;此外,兵工廠合并后主管職缺大幅減少,升遷發展更為受限,會衍生出人才流失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