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空軍時報》去年12月28日稱,根據美俄達成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美軍最后一架B-52G核轟炸機已被拆毀,事實上五角大樓也并不看好B-52H的核攻擊能力,相當數量的現有B-52H也將失去攜帶核武器的能力,未來美國空基核力量主要將依靠B-2隱形轟炸機。
眾所周知,B-52是美軍二戰后第一代亞音速遠程戰略轟炸機,號稱“同溫層堡壘”。1948年10月開始設計,1952年首飛,1955年開始裝備部隊,1962年停產,先后發展了A、B、C、D、E、F、G和H等8型,共生產744架。而B-2則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戰略轟炸機,也是唯一的大型隱身飛機。其隱身性能可與小型的F-117隱身攻擊機相比,而作戰能力卻與龐大的大型轟炸機類似,1997年,B-2正式服役,至今一共只生產了21架。每架B-2造價為24億美元,其重量單位價格比黃金還要貴兩至三倍,成為單價最貴的戰機,而B-52停產前的價格僅為500萬美元,折合現在物價也只有3000萬美元。
那么,美軍為何放棄數量龐大價格低廉的B-52而去使用價高量少的B-2呢?
其實,無論是B-52還是B-2,都屬于戰略核轟炸機,顧名思義,其裝備情況是要符合國家核戰略訴求的。在冷戰中,每天每時每刻都有約30架B-52飛機在空中戰備值班,滿載核彈,時刻準備進行核攻擊。那個時候,B-52是美軍空基核力量當之無愧的主力。
然而隨著全球戰略格局的變化,特別是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提出,B-52在美軍空基核力量中的地位開始變得尷尬起來。B-52的航程長(14080公里),但如今美軍基地在全球星羅棋布,顯然對長途奔襲的能力要求不大;B-52的起飛重量大(219噸),但如今雷達、衛星技術發達,體積龐大又無隱身性能(雷達反射截面為1000平方米)的B-52恐怕剛收起起落架便被對手發現了;此外,B-52在攻擊設防目標時需要大量戰機護航,若無戰機護航,通常只能在敵方對空威脅能力不強的情況下進行打擊,在伊拉克、阿富汗的空中,B-52還游刃有余,但在重返亞太的大潮中面對亞太地區完備的防空體系,B-52便無計可施了。而同樣是面對重返亞太的戰略大潮,B-2戰機卻可憑借其優異的隱身性能(雷達反射截面為0.5平方米)對亞太防空體系造成有力的威脅,維持美國的空中核威懾力。當優點變得不再符合戰略訴求,缺點又越發明顯的時候,B-52告別空基核力量舞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