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劇《咱們結婚吧》在全國熱播。其中,“催相親專業戶”的母親形象薛素梅被塑造得入木三分。這是位典型的“中國媽媽”:為子女操勞一生不敢放手;把兒女當成一生的希望;喜歡跟“別人家的”攀比,愛說“能不能讓我省點心”……
媽媽是溫暖的代名詞,但部分“中國媽媽”被貼上“攀比”、“包辦”的標簽,令人深思。
“中國媽媽”的產生有社會文化背景。首先,一家一個孩子的現狀及“香火傳承”的文化潛意識,使孩子承載家庭的未來。其次,“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使多數女人把家庭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最重要的就是孩子。如果孩子不爭氣,女人就感覺自己畢生的付出“顆粒無收”。第三,中國人口多、競爭壓力大,這讓媽媽們戰戰兢兢,生怕子女在成長的某個環節出問題。所以,她們從身體學業,再到成家立業事事操心,想為孩子的人生路上一份“保險”。
這樣一來,媽媽們便陷入自己永遠閑不下來、子女多數不理解的困境。被包辦的孩子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依賴性變強,讓母親操更多的心。有些孩子抵觸包辦,容易養成一意孤行的性格,甚至排斥所有人的建議,導致不能適應社會。
因此,媽媽們應調整心態,學會放手。首先要做到“助兒自助”,可以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幫著分析利弊,表達自己的觀點,最終由孩子自己選擇解決方法。其次要發展自我,在孩子、家庭以外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子女不理解自己時自問:“我為自己做過什么?兒孫自有兒孫福,我能不能從現在起為自己活著?”最后要以身作則。有些女人與丈夫關系差,卻要求孩子找個好老公。你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自己要先做那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