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臺灣網友票選出的年度代表字是“假”,雖已到2014年,但臺灣的“打假”任務依然繁重。最近頻見報端的,就是令臺當局“農委會”頭疼不已的“假農民”風潮。據稱,超過90萬的“假農民”數量比真農民多得多。“假農民”何以成為臺當局不得不解決的大問題?
“假農民”問題被揭發,緣自去年臺“監察院”的一封糾正文。文中稱,臺“主計處”統計的臺灣農業人口數據為不到55萬人,但參加農保的卻有140多萬人。中間相差的90余萬人,就是雖然在交農保,但卻是并非農業人口的“假農民”。
這么多人熱衷當農民,背后自然有利益驅使。原來,按臺灣現行法規,年滿65歲的農民可以按月領取老農津貼,這每月7000元的數額很是讓人眼熱。反正“政府”的便宜不占白不占,此種心態下,“假農民”就越來越多。
“假農民”為了騙取老農年金不惜造假,而這造假的成本也非常低。按照臺灣現行法規,領取老農年金的資格認定非常簡單,只要年滿65歲并繳納農保6個月以上就可以。而取得繳納農保資格的條件只有一條,就是擁有0.1公頃農地。
據臺中和平區農會產銷聯盟總會長張志明介紹,要具備農民資格一般都得加入農會。不過,“假農民”還是有各種辦法來造假,連與農民息息相關的農會都騙過。
最近,臺“農委會”正推動老農津貼修法,為的就是提高門檻,讓想當“假農民”的人無機可乘。臺灣輿論認為,“假農民”現象體現的是行業不平、世代不公,長此以往將不斷腐蝕臺灣農業根基。對此,高雄農會總干事蕭漢俊表示,如果這個制度不改進,“假農民”肯定會越來越多。“原本給農會的津貼就這么多,被‘假農民分走,資源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