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宏
2010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國十條”)強調要“把發展學前教育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且針對制約當前學前教育發展的“師資隊伍不健全”的問題,提出要“加快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熱愛兒童、業務精良、結構合理的幼兒園教師隊伍”“完善學前教育師資培養培訓體系”“建立幼兒園園長和教師培訓體系,滿足幼兒園教師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那么,師德高尚、熱愛兒童、業務精良的幼兒園教師應該是怎樣的呢?《大夏書系——全國幼兒園教師培訓用書》提出,應該是學習型、關愛型、潤物型、親和型、專業型、研究型的。而要培養這樣一支教師隊伍,就需要一個實用、有效的載體,《大夏書系——全國幼兒園教師培訓用書》正是一套針對幼兒園教師培訓的好書。與其他培訓教材相比,這套叢書具有如下鮮明特點:
問題的針對性。叢書圍繞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幼兒園教師如何做研究、幼兒園環境設計與指導、家園溝通、幼兒成長的觀察與指導、幼兒園活動設計與指導等6個方面展開比較深入的探討,基本包含了幼兒園教師所需要的全部專業素養,符合“國十條”和《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對幼兒園教師專業素養的要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培訓研修體系。同時,每本書都貫徹“從一線中來,到一線中去”的宗旨,密切聯系幼兒園教育工作實際。比如,《幼兒成長及發展個案研究》選擇了幼兒園最常見的六類孩子在園發生的真實故事,一方面呈現了孩子富有生命力的成長歷程和他們豐富多彩的個性特征,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教師對孩子的呵護與“因材關愛”。
內容的專題性。叢書摒棄了章節式的教科書或學術性著作的編排方式,以專題的形式呈現,每篇獨立成文。比如,《家園溝通實用技巧》中的36篇文章從5個層面——幼兒園層面、班級層面、教師層面、家長層面、矛盾發生層面探討如何建設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育兒共同體”,基本覆蓋了家園工作的主要內容。
過程的行動性。叢書中很多文章采用教育敘事的手法,將鮮活典型的故事案例娓娓道來。在文章中,教師聚焦教育現場——發現問題,形成問題;立足教育現場——在行動中研究,在行動中學習;應用于教育現場——構建個人化、情境化的知識,形成行為改進模式。在“實踐——發現——學習——反思——再實踐”的過程中,教師的專業素養得到不斷發展與完善。這些故事案例既是教育的范例,又是教育行動研究的范例;這些故事案例來源于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實踐,“以幼兒園教師的視角來詮釋日常教學生活中平實而溫暖的教科研,用實踐的溫度去除方法的剛性,把教科研從艱澀遙遠的語境還原到真實親近的教學現場”。
人員的多元性。叢書中文章的作者有高校教師,有省市教研員,有幼兒園的園長和教師。不同崗位的學前教育研究人員組成研究共同體,優勢互補。尤其是幼兒園一線教師,平時處處留心、實時觀察、積極反思、及時整理,從自己身邊的故事說起,說給同伴聽,說給同行聽;寫給自己看,寫給同行看。在這說說寫寫的過程中產生了自己的理論,在專家引領之下慢慢與專家的理論交融了,產生了“草根”成長理論,研究者的專業之路也就開闊平坦了。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肯定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榜樣。
價值的實效性。傳統學院式的教材忽視當前幼兒園教師的閱讀習慣、思考習慣和實際需要,而純粹的行為指導手冊也只是“授人以魚”,叢書以鮮活的案例分析、延伸與討論為學習者提供“討論的載體、反思的中介、專業成長的助推器”,最大化地體現學習者的自主參與,構建參與式培訓的場景,幫助學習者吸納和利用有關理論,追求對幼兒園教育實踐的切實改進。
當然,正如《幼兒園活動設計與經典案例·序》中所說,再好的培訓教材也只是“討論的載體、反思的中介、專業成長的助推器”,最重要的還是學習者要“保證必要的研讀時間”,要“在做中學”,要“積極自主地學習”,這樣才會有實際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