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悍然參拜靖國神社,美國一改過去對此問題“靜默外交”的立場,表示“失望”;但2014年元旦,日內閣總務大臣新藤不顧美國的“失望”也去參拜。日本為何敢于用實際行動對美國說“不”?
對此,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吳莼思指出,對于日本不斷利用美日關系獲取其戰略目標,美國不可能毫無察覺,但美國的反應似乎相當麻木。此次安倍參拜靖國神社,美國也只是從日本與鄰國關系的角度表達了“失望”,回避了從性質上去界定安倍的行為。美國之所以如此“縱容”日本,其原因恐怕還是在于戰略上要拉攏日本。
日本抓住美國的“牛鼻子” 近年來,美國逐漸將戰略重心轉到了亞太地區。奧巴馬稱之為“再平衡戰略”。對于戰略重心的這一轉移,美國內有很強的共識,因為無論從經濟上,還是從大國角逐的角度來看,亞太地區都顯示出巨大的潛力。然而,美國對于能否在亞太地區維持其以往的優勢,并不那么具有信心——美國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很多事情單靠它的力量已經很難“搞掂”了。因此,奧巴馬政府在2009年上臺后就積極構建全球伙伴關系,像日本這樣的具有條約關系的盟友就成了必須保持、不能丟失的對象。所以,釣魚島也好,沖繩也罷,在涉及到美國盟友的問題上,美國總是跳出來為日本站臺。而日本也正是看準了這點,企圖抓住美國的“牛鼻子”,讓美國為日本的戰略利益服務。
在軍事上低估日本 對于日本不斷突破其軍事力量的框架,美國不可能沒有看到;美國也沒有忘了是誰炸了珍珠港,但美國似乎并不十分擔心,美國在軍事上其實并不太把日本放心上,因為它覺得日本在戰略上相當脆弱,也可能是美國認為它牢牢控制著日本,再有,美國雖然在珍珠港遭受了嚴重損失,但畢竟在二戰中完勝日本,在心理上對日本具有很強的優勢。因此,那些要它警惕日本軍事化和右傾化的告誡也被置之腦后。
美國不愿正視日本危險傾向,也許也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美國有一個觀點——民主和平論。很多美國人,包括政界和知識界人士,都傾向于由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來判斷這個國家的善惡。因此,用美國的眼光來看,當代日本既在二戰結束后接受過美國改造,又信奉西方價值觀,似乎就沒什么需要擔心的了。針對美國這一特點,日本一些人不斷強調“價值觀外交”,對很多美國人具有迷惑性。
還需指出的是,在一些美國人看來,即便日本走上軍事化道路,美國受到的損害也很有限。畢竟,美國離東亞地區比較遠。日本重新武裝,直接受害的首先是東亞地區。美國只要“珍珠港”不再被偷襲,它受損害又會有多大呢?
美國樂見東亞紛爭 由此可見,美國在對日政策上雖處主導地位,但是由于受到戰略判斷、意識形態、慣性思維以及利益算計等多方影響,它正在放松對日本的管控。
另外,美國大張旗鼓地“重返亞洲”,而其手段就是充分利用手中具有優勢的政治和軍事工具,在亞太復雜的國家關系中撕開口子,大展拳腳。于是,當美國“重返亞洲”后,東亞地區不僅沒有在往日區域合作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反而日益受到安全摩擦的困擾。美國沒能在東亞地區承擔起它應該肩負起的責任。東亞國家應該敦促美國改變只顧利益不講道義的做法,真正從維護正義的角度出發,為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