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近在國際核電市場上被擊敗:2013年4月,在參與土耳其一個核電站項目的競標時,中國核電企業曾一度獲得領先優勢,但該項目最終采用了由日本三菱重工和法國阿海琺聯手設計的Atmea1型反應堆。2012年5月,中國廣東核電集團(下稱“中廣核”)和國家核電公司(下稱“國家核電”)分別高調組成財團,宣布有意參股英國“地平線”核電項目,但最終敗給了日本日立集團。
中國核電兵敗海外一個關鍵的因素是,中國核電技術路線的內斗令客戶產生不信任感。包括中核科技委副主任葉奇蓁在內的多名中國核電企業內部人士都表示,中國同時存在相互競爭的技術路線。
2011年3月,日本發生福島核電事故之后,中國政府要求未來必須使用符合三代安全標準的核電技術,而中國2006年從美國引進的AP1000標準則被認為是最佳選擇。但此后,中廣核和中核又分別對自身現有的二代核電技術進行改進,開發出據稱符合三代安全標準的核電技術路線ACPR1000+和ACP1000。
三條技術路線同時并存且相互競爭的局面,導致中國核電對外推銷技術時缺乏說服力。中國核能動力學會經濟專業委員會原主任溫鴻鈞向本報舉例,中廣核和中核在海外推銷自主研發、改進的三代核電技術時,對方就會反問:中國正在推廣和使用從美國引進的核電技術,可為何向我們推銷這些連你們自己都不使用的本國技術呢?“這一問讓人非常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