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所有的國家一樣,航天并不只有純粹的科學目的。但既然登月計劃在當前航天科技發展中的地位并不處于頂尖水平,那么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在登月計劃上也追求不到太多的民族自豪感,更加理性地安排中國登月計劃后續,就顯得非常重要。有報道說,中國可能暫時放棄載人登月計劃,如果是真的,那的確是一個合理的決定,因為只要“嫦娥系列”登月探測器可以返回地球,人是否登月,在技術上的區別已然不大。1967年生效的聯合國《外層空間條約》,把外層空間當成“全人類的行省”,禁止各國宣示主權。月球是人類共有,讓中國宇航員親手把五星紅旗插在月球上的政治意義不大。
把載人登月資金投資到空間站建造、向火星進發、發射太空望遠鏡、鼓勵私人公司參與國際競爭等中美航天技術更大差距的方面,中國會得益更多。更重要的是,爭取加入全球宇航合作,不要孤獨趕超,才能真正推動中國航天事業進步,這就需要說服歐美解除對中國的武器和高科技產品禁運。令人欣慰的是,“嫦娥1號、2號、3號”發射期間,已經得到了歐洲空間局測控數據方面的大力合作,歐美對中國航天事業的戒心,正在逐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