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澤東去世后37年的今天,中國民間仍活躍著無數主席特型演員,他們整日奔忙于各種慶典及婚喪嫁娶場所。這些業余主席的最大外形特征是:頂著標志性的“主席頭”——大背頭頂部壓得扁平,兩側鬢角上方高高凸起。
“主席頭”的源頭何在?它又是如何形成并被固定下來的?
辛亥革命剪掉滿清發辮后,中國人才有發型一說,各種不同發型深受西方和日本的直接影響。在毛澤東留“主席頭”之前,“主席頭”的雛形就已自西向東傳播。在中國西化最深的人群中,已經有了大背頭,但款式與“主席頭”還有明顯區別。
1930年前后,歐洲社會出現了一次劇烈的發型變革風潮,戰爭,是主要動力。一戰結束后的日本,民族主義情緒蒸蒸日上,不再脫亞入歐地模仿歐洲風潮。日本軍人從上到下流行的都是更適合東方人發質的板寸,走得更遠的,干脆直接剃成光頭。
日本人的發型直接影響了中國。當時國民黨軍政要員的發型,除汪精衛等少數人外,軍人出身的蔣介石、李宗仁、閻錫山、何應欽、胡宗南、傅作義、杜聿明、湯恩伯等多是日式小平頭或光頭。
中共雖同受其影響,卻與國民黨有很大不同:行伍出身的中共領導人,清一色留著軍人的板寸或光頭;而知識分子出身的黨政高官雖身著軍服,卻留著各種標志其讀書人出身的發型,并且越是地位超然,發型就越是特立獨行,毛澤東、博古、王明、張國燾、劉少奇等均是如此。1940年后,毛澤東變換過很多發型,由原來隨意的中分嘗試過三七開、四六開等各種造型,逐漸定妝為標準造型。1943年3月,毛澤東終于有了合適發型的范本——斯大林。不過,中共領袖的頭發上不宜涂抹厚厚的頭油來固定發型,毛澤東的新發型較之斯大林,要蓬松得多,尤其兩鬢頭發無法后梳,只能任由輪廓向兩側伸出,即使鬢角剃得遠比斯大林更淺。
毛澤東和斯大林發型的另一差別是,斯大林的發跡線很低,恨不得和五官連在一起,所以他的頭發不像德式頭一樣鬢角剃的那么短,而毛澤東的發跡線很高。
這種后來被稱為“主席頭”的定型,應歸功于當時專為毛澤東理發的勤務兵曹慶維,曹文化程度不高,手藝是在中共軍隊現學的。曹慶維在西柏坡意外身亡后,毛澤東的理發師開始逐漸從專業理發師中選拔,較著名的有周福明、錢水桃。
雖然領袖的形象一旦確定便不可隨意更改,但1950年代末,毛的“主席頭”還是略有細微變化,從正面看,鬢角的輪廓線條被修得更圓順,不再有早期偶爾會出現的切割感。
“主席頭”確立后,迅速成為中共領導人的標準發型,1945年中共七大上,地位最高的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都留著同樣發型。雖然從未有文件規定什么級別的人才可以留“主席頭”,但文革期間,卻有人因為留“主席頭”而多了一項罪名,譬如曾擔任過黑龍江省省長等職的李范五在“文革”中被批斗時,其罪狀之一是公然模仿偉大領袖的發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