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資金只要在我行存一天,明年元月1日支取,即可獲得超市購物券100元,5萬元起存。”上月30日,一位同事拿著她收到的一家銀行發來的短信說,“天上掉餡餅了。”
“天上沒掉餡餅,這是資金供求失衡產生的議價。”南京一家股份制銀行的行長說,進入去年12月下旬以后,許多銀行的理財經理都在外面“找錢”,連周邊安徽、浙江銀行都有“小分隊”來南京找錢。去年最后一天的利率一般是千分之三,100萬元以上再送幾百元超市券,量大的還會安排春節旅游。
前年歲末,銀行錢荒加劇令人匪夷所思。為何出現這種情況?一家大型國有銀行的支行行長說,去年貸款和資金兩頭緊,從“6·20”銀行間市場風波至今,不少銀行出現存貸款倒掛,年底被卷入“買錢”大潮。一家外貿企業財務負責人說,(2013年)12月中旬起就陸續接到銀行“打招呼”,年底資金“能不走就不走”。一些企業合同約定的付款也被“叫停”,改用承兌匯票方式節后再付,以保證錢暫時不走。蘇南一家大型國有銀行行長表示,這兩天苦于“錢荒”,有些企業的承兌匯票按利率上限都貼不了,這在以前從未出現過,說明之甚。
“現在錢多得很,利率稍高些的理財產品,幾十億的規模上線后很快就一搶而空。但貸款緊、存款也緊。”南京一家國有銀行的理財經理說。人民銀行一位貨幣研究專家說,去年以來,央行在流動性管理上嚴格限制杠桿性操作。經過近6年的高貨幣投放,中國式“貨幣噴射”可能引發的通脹壓力加大,在控通脹與穩增長之間如何尋求平衡,令管理層焦灼。工行江蘇分行副行長宋建華說,現在總量過剩下的結構性不平衡加劇,少部分行業資金富余明顯,制造業和實體經濟依然困難。海量資金沒有進入實體經濟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