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甘肅日報大廈對面的一棟居民樓上,6個年輕人站到了樓頂的邊緣,隨時可能跳下去。他們都是農民工,已討薪5個月,卻一直沒有結果。這并不是第一例“舍命討薪”。干活拿薪,天經地義,為何在有些地方變得這么難?
治理欠薪坎坷路 以重慶農婦熊德明向總理求助討薪為標志,我國從2003年底掀起了清理欠薪風暴。200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用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問題。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將“惡意欠薪”正式列罪。2013年最高法發布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了“惡意欠薪”刑事案件的法律適用標準。
“經過多年治理以及法律體系建設,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總體上得到遏制,但形勢仍然嚴峻。”人社部勞動監察局局長閆寶卿坦言,治理欠薪的任務還很艱巨。2013年前三季度,全國各級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共辦理拖欠工資等待遇案件17.4萬件;2012年共查處欠薪案件21.8萬件。
“中國式欠薪”的禍首 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仍主要發生在工程建設領域。同時,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餐飲服務等行業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拖欠工資問題明顯增多。民營企業欠薪未減,政府項目也有欠薪。據了解,一個項目從甲方到乙方,再到大包、“二包”直至最底層的農民工,農民工處于金字塔的最底層。中間任何一個鏈條出了問題,農民工都可能會是最受傷的群體。一旦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發生經濟糾紛,農民工往往“躺著中槍”。
人社部副部長邱小平說,這實際上是將經營風險轉嫁給勞動者。“只有打破這樣的‘規則,讓經營風險與勞動債權分離,才能更好地解決欠薪問題”。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等專家認為,治理欠薪,從中央到地方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許多城市還建立了農民工維權中心,治理這一頑癥關鍵在于“落實”二字。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思寧說,對于欠薪問題管不管、怎么管,對有關部門來說是一塊很好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