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出臺《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guī)定》,對公務接待中暴露出的部分“頑疾”逐一開出藥方,旨在重拳整治“三公”消費中的“軟腐敗”。
形形色色的“軟腐敗” “軟腐敗”不是大數(shù)額的金錢交易和挑戰(zhàn)底線的利益輸送,其腐敗行為尚未觸犯法律紅線,而是一種“非罪”腐敗。近年來,“軟腐敗”呈擴大化趨勢,經常表現(xiàn)為“人情腐敗”。比如,一些單位年終歲末為上級單位和領導送些“土特產”;中秋節(jié)送送月餅票等等,這些“輕量級”的“小意思”,一般不會觸犯刑律。它以“人情往來”的名義,行權力交易與利益交換之實,而且花樣翻新,不勝枚舉。一些人已經對“軟腐敗”見怪不怪,甚至在心底有一種認同感,認為它是工作中必需的一部分。
“軟腐敗”的危害在哪兒? “軟腐敗”作為一種“非罪”腐敗,危害性不可低估,若不下猛藥根治,對國家和社會的危害都可能是災難性的。它直接發(fā)生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眼皮底下,直接觸碰群眾的神經,實實在在地損害了政府和黨的形象。
“軟腐敗”是“硬腐敗”的“潛伏期”。很多“硬腐敗”就是從“軟腐敗”升級而來的,同時,作為一種“人情腐敗”,它嚴重毒化了社會風氣,像擴散的癌細胞一樣,四處吞噬社會良善,以“人情”的面目腐蝕人心,它比“硬腐敗”更具有持久、深廣的毒性。
如何根治“軟腐敗” 有人認為,根治“軟腐敗”需重典,得在思想和行為兩個方面擰緊發(fā)條,尤其對那些手上掌握公權力和公共資源的人和部門,需要拉緊思想的韁繩,扎緊制度的籠子。需要做到三個層面:一是制度監(jiān)督細致入微,不留縫隙死角。二是輕罪重罰,確保制度威懾力。三是完善制度配套,形成權力監(jiān)督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