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中紀委監察部機關報《中國紀檢監察報》刊發文章,對安徽省原副省長倪發科案進行剖析。在司法程序尚未終結前,由中紀委機關媒體披露具體案情的現象并不多見。有分析人士稱,此舉原因是倪發科案極具代表性的“雅賄”現象突出。
據報道,在倪發科案件中,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玉器和書畫,成為一筆筆受賄的鐵證。“好的玉石玉器資源稀缺,不可再生。給后代留些有價值、有文化藝術品位的優秀作品和財富,遠比留其他錢財更安全。”倪發科自我解剖時曾如是說。倪發科所言最具官員接受“雅賄”的實質,即收藏品比直接收受錢款更加“安全”。除玉石外,倪發科還先后收受了90余幅名人字畫。
呼和浩特鐵路局原副局長馬俊飛,其曾委托妻弟購買黃金制品,以轉移大量現金給自己帶來的精神壓力。遼寧省原副省長慕綏新的受賄數額中,各種用玉石雕琢的龍、鳳、馬、麒麟等收藏品幾乎塞滿了其家中的一個屋子。河北省國稅局原局長李真,受賄所得的收藏品及珍貴物品拍賣會曾轟動全國……
“雅賄”真的安全嗎?從倪發科的表現中可以找到答案。據報道,倪發科收受大量價值不菲的玉石、字畫后,內心也曾彷徨、恐懼過。2012年7月,倪發科得知可能被調查,于是將部分玉石退還給了吉立昌,兩個月后以為調查停止了,不僅收回了之前退的玉石,而且“忍不住”又順手收了3塊大的玉石。
“雅賄”盛行,不外乎幾種原因:比收受現金更加隱蔽;在物品價值鑒定環節上,因為專業性強,辦案機關處理起來更為復雜。
貪官收受的行賄物品中,假煙、假酒和假字畫不乏案例。但并不能將此種現象簡單歸結為貪官素質問題,因為贗品現象背后隱藏著很多的“貓膩”。
北京多個經銷古玩、字畫的經營者透露,名人字畫、古玩、玉石制品等收藏品實際上成為了洗錢的工具。
以贗品為工具的洗錢流程可分為兩個:其一,首先將贗品通過不合法的鑒定渠道鑒定為真品后,送予受賄者。然后,行賄者再以受賄者名義將該贗品交給拍賣公司拍賣,行賄者高價競買。如此,受賄者以隱秘方式獲得錢款。其二是受賄者將歸其所有的贗品存放在某經銷商處,行賄者從該經銷商處高價買得贗品,經銷商獲得一定提成。行賄受賄過程即告終結。
除了贗品被作為洗錢工具外,真品亦有可能被作為同樣工具,其渠道亦有二:其一,行賄者將真品放置特定經銷商處,以贗品價格銷售給受賄者;其二,仍然借助拍賣會,進行圍標,即競買人均事前安插好。將真品、真跡以超低價格起拍,受賄者或其代理人以絕對低廉的價格拿下該拍賣品。
一位曾經偵辦過此類案件的檢察人員透露,上述“貓膩”給辦案過程平添了許多障礙。很多經銷商在售賣收藏品時是不會開具發票、收據等證明文件的,如此,一旦查獲貪官受賄物品為贗品時,無法證明其中的受賄環節,若按贗品定罪,則有輕縱之嫌。不過,隨著技偵和監控手段的提高,不少貪腐案件的突破性線索也是從拍賣公司或經銷商處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