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西洋月刊》 2014年1-2月焦慮下的生存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惡心反胃,就醫后卻查不出任何身體不適?周身疼痛難以名狀,卻無法確診病灶?如果是這樣,就要考慮一下心理疾病了。研究表明,焦慮也會產生這類身體不適。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改變,當焦慮過度,甚至成為一種負擔之時,心理問題便產生了。更糟糕的是,最新的科學證據顯示,心理疾病大部分都可能改變基因排序,使得這些性狀傳遞給后代。
弗洛伊德最初認為,焦慮源自未曾明晰的性沖動。其后,他修正道,焦慮是人無意識內心沖突的產物。再后來,他又說,“花了大量精力研究焦慮,很不幸的是,對于這個最基本的問題,目前仍無令人信服的結論。”
美國《財富》2014年2月3日 為何人人都想在高盛工作?
新一期的《財富》雜志評選出了打工者心目中最向往的100家公司,高盛列第45名。
根據財務報表,在過去一年中,高盛的員工平均年薪為38萬美元,雖然高管們依然占據超高水平,但是,高盛普通員工待遇普遍高于其他主要銀行是業內共識。除此之外,高盛為每位女性員工預留四個月產假、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均是調查中打工者中意高盛的原因所在。
不過,調查顯示,由于金融危機的不佳表現,年輕人紛紛放棄從事金融行業。哈佛畢業生求職意向中,有志從事金融行業的人數縮水了近五成。相反,新技術公司,如谷歌、Facebook等網絡公司的從業意向開始抬頭。
美國《哥倫比亞新聞學評論》 2014年1-2月莫洛佐夫:從網絡支持者到對抗者
80后的白俄羅斯人伊夫杰內·莫洛佐夫五六歲時就立志赴英美生活,每天學習英文、積極備考SAT只為一朝求得獎學金,去資本主義國家追求自由。23歲那年,莫洛佐夫獲得開放社會基金會資助,得以赴美求學,修習商科和新聞傳播。
幾年的歐美經歷卻讓莫洛佐夫成為了批評網絡最為犀利的社會異見人士,他不遺余力地批評互聯網:谷歌的策略是攪動世界范圍內的信息,最終使得大家都無法獲得信息,并由此獲利;硅谷大亨,網絡2.0概念的提出者蒂姆·奧萊利是奧威爾筆下的“騙子”,是“毫無意義的技術爭論”的罪魁禍首;TED的演講是天馬行空不切實際幻想的陰險炒作……這些“出位”言論在美國引發軒然大波。莫洛佐夫說,“我正在摧毀一個曾經塑造我的世界。”
美國《大眾科學》 2014年2月 科技助力奧運
美國運動員要想獲得金牌要比其他國家運動員更容易?是的,因為他們的“戰袍”無論從質地到剪裁,處處都有高科技的影子;他們的訓練裝備也是很多落后國家無法企及的。
滑雪項目的訓練一般都要在雪山、滑雪場上,然而,去年起美國滑雪運動員的訓練基地之一卻是風洞實驗室。滑雪受風向、風力影響極大,運動員能否應對各類不同風力條件成為制勝的關鍵。風洞實驗室能夠模擬各類條件,運動員能夠獲得異乎尋常的參賽經驗。
頭盔是很多運動中的保護措施,特別是在冬奧會的冰上項目中,如雪橇項目。如今的美國隊不僅配備了碳纖維頭盔,而且根據運動員不同頭骨結構,專門度身定制,這種準備被隊員稱為“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