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新
歷史上有很多白手起家的人物,東晉的陶侃就是其中之一。
陶侃的成功,首先要歸功于他的母親。陶母湛氏對兒子的教育煞費苦心。有一次,同郡孝廉范逵遇大雪寄居陶家,陶家貧窮無法招待貴客,陶侃一籌莫展,陶母毅然剪掉頭發換了錢,還揭開床鋪,把御寒的稻草取出喂范逵的馬。要知道,古代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截發留賓是一種相當于毀身紓難的做法。陶母因此與孟母、歐陽母、岳母一起被尊為中國古代“四大賢母”。
范逵被陶家母子感動,向廬江太守張夔推薦了陶侃,這是陶侃走上仕途的開始。可是,陶侃出身寒微,又是少數民族,在東晉這樣一個講究門閥出身的朝代里,很難有出頭之日。一直以來,陶侃都只能擔任縣令等閑職,年近半百的陶侃并不氣餒。
為了避免意志消沉,陶侃的做法是,每天一早,他親自將一百塊磚頭運到室外,傍晚時分,又把磚頭一塊塊地搬回室內,每天都堅持這樣做。這種舉動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又荒唐可笑,陶侃卻講出了一番道理:“大伙都在準備恢復中原,可我們現在的生活太安逸了,恐怕今后難以擔當大事,所以不斷提醒自己要上進!”陶侃這種“生于憂患”的精神,讓大家深感佩服。
東晉名士好清談,陶侃卻是腳踏實地干事情的人。東晉名士還有一個毛病,就是喜歡夸富斗奢,追求生活享受,陶侃卻大異常人,節儉吝嗇之極。有一次,工人制造戰船,殘留了許多木屑和竹頭,通常都是掃掉了事,但陶侃下令造船工人把木屑和竹頭全部掃起來收好,搞得大家抱怨連連,心里嘀咕。次年春天,連日大雪,融雪的時候地面濕滑難走。這時候,陶侃叫人把原先收藏的木屑拿出來鋪在路面上,行人走起路來果然方便了許多。幾十年后,桓溫為荊州刺史,伐樹造船時,缺少釘子,陶侃儲藏的竹頭又發揮了作用。
戰爭中如果有所繳獲,通常都是按照軍銜分賞,官階越高所得越多。陶侃卻與眾不同,沖鋒時身先士卒,一馬當先,獲勝后則分毫不取,把自己的獎賞發放給普通士卒。所以他在軍隊中的威信很高。武將大多粗豪有余謀略不足,但陶侃無論做什么事,都先做好詳細長遠的計劃。小到竹頭木屑,大到設城駐兵,陶侃行事細致、考慮縝密,后世稱贊他的小心謹慎,可與孔明媲美。
陶侃從軍四十余載,成為一代名將,官至荊州刺史,這是當時東晉炙手可熱的職位。草根出身的陶侃成功逆襲,沖破壁壘森嚴的門閥政治,他的奮斗故事帶給后人啟迪。
(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