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盧俊 李京曉
摘要:文章利用2007年區域間投入產出表對我國區域制造業的總需求、中間需求、最終需求和出口是否存在本地市場效應進行細分檢驗。結果表明,我國區域制造業的出口不存在本地市場效應,中間需求和最終需求都存在顯著地本地市場效應,加入地區稟賦的控制變量后,中間需求和最終需求的本地市場效應依然顯著。可見,我國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異質性需求在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增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針對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增長方面,提出了擴大內需、調整出口貿易方式和兼顧要素市場及產品市場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本地市場效應;中間需求;最終需求;區域經濟增長
一、 引言及文獻綜述
自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顯著,相繼成為部分制造業集聚地,我國地區產業布局發生重大改變,市場成為調節資源配置,引導生產要素流動的主要因素。制造業產出品參與市場流通的方式有三種:以要素的方式參與其他產業的再次生產;以最終消費品的方式被居民和政府消費掉;滿足國外需求,參與世界經濟。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的地區間貿易和對外貿易都取得了長足增長,作為一種研究需求影響企業區位選擇和產業分布的新理論,本地市場效應理論自然得到了我國學者的高度重視。本地市場效應是指,在一個存在報酬遞增和貿易成本的世界中,擁有相對較大國內市場需求的國家將成為凈出口國,此即“本地市場效應”(Home Market Effects)。該理論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者需求趨于多樣化,滿足差異化產品的廠商具有壟斷力量,產品的生產成本由固定成本和邊際成本組成,固定成本的存在使得廠商可以通過擴大生產規模降低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從而獲得規模報酬遞增;同時,固定成本的投資具有高價值性,使得廠商只能選擇為數極少的生產區位;運輸成本的存在,使得廠商通常選擇接近較大市場需求的地址進行生產,要素的流動性使廠商的區位優勢不斷壯大,不但供給本地較大需求的市場,還將供給其他較小地區的需求,從而使得本地區的產出對本地區的需求反應大于1。本地市場效應將被主流經濟學家忽略的市場規模、產業分布和產出聯系在一起,使得生產函數的確定更符合實際。該理論反映了產出對需求規模的反應程度,開創了需求影響企業區位選擇和產業分布理論的新領域,對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本地市場效應理論的實質在于,需求是可以帶動產出增長的,當存在本地市場效應時,需求增加1單位,帶來該地區產出的增長大于1單位。Davis和Weinstein(2003)提出了異質性需求(Idiosyncratic Demand)的概念,即超出平均部分的本地區需求,認為在規模報酬遞增的生產階段,異質性需求引起產出增長,并吸引廠商布局在規模較大的市場區。國內對本地市場效應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國內地區產業貿易和需求的關系證實我國制造產業或全行業本地市場效應的存在性:如張帆和潘佐紅(2006)應用1997年中國各省份的投入產出表數據,發現本地市場效應在決定省際產業生產和貿易方式上具有決定作用,并發現19個制造業產業中,至少有7個產業存在本地市場效應;邱斌和尹威(2010)利用2001年~2008年中國制造業28個細分行業面板數據考察本地市場效應的存在性、特點及其作用途徑,發現制造業整體存在本地市場效應,細分貿易產業后,本地市場效應在一般貿易中顯著,在加工貿易中不顯著;顏銀根(2010)利用2002年中國各省份的投入產出表數據對本地市場效應在全行業進行檢驗,發現42個產業中至少有11個產業存在本地市場效應。其他學者從本地市場效應對制造業出口及我國地區產業分布的影響關系入手進行研究:許統生和涂遠芬(2010)基于變截距面板數據模型,林發勤和唐宜紅(2010)運用投入產出法均證實了本地市場效應可以較好地解釋我國制成品出口的現象,本地市場效應將發展成為我國另一大國際貿易優勢;范劍勇(2010)將本地市場效應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及收入分配差距相統一,將本地市場效應的理論內涵和影響機理做了進一步探究。
可見,我國對此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對全行業或部分行業是否存在本地市場效應以及與國際貿易和出口相關的本地市場效應研究上,對影響產業分布的需求分析不夠深入。一方面,經濟迅速發展,人民消費水平日益提高,不論是產業間的中間需求還是以居民和政府為主體的最終需求都應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另一方面,我國對外貿易迅速增長,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可忽視,那么,到底是中間需求、最終需求還是國外需求最終形成了我國制造業的本地市場效應,對我國行業分布產生影響呢?基于此,本文立足于經典的本地市場效應模型,將總需求分解為中間需求、最終需求和國外需求,找出影響我國產業分布及企業選址的需求根源,并給出政策建議。
二、 計量模型與數據來源
1. 計量模型。借鑒Davis and Weinstein(2003)的做法,建立異質性需求對產出增長影響的模型:
yrk=0+1sharerk+2idiodemrki+rk i=1,2,3,4(1)
sharerk=yr idiodemrk=-yr
加入控制變量后的計量回歸式如下:
yrk=0+1sharerk+2idiodemrki+3lnK+4lnL+rki i=1,2,3,4(2)
k代表產業,r代表該地區,R代表除r地區以外的所有其他地區。yrk和yRk分別表示r地區和除r地區以外的所有其他地區k產業的產出,rk表示隨機擾動項。Sharerk表示在地區間消費偏好相同的情況下,r地區按照其他地區的平均生產比例生產第k類產業,并滿足自身的需要,K,L代表資本和就業人數。Ididoemrki,i=1,2,3,4分別表示r地區k行業所面臨的超出平均部分的總需求、中間需求、最終需求和出口。
2. 數據來源。我國2007年區域間投入產出表將我國分為東北地區、京津地區、北部沿海地區、東部沿海地區、南部沿海地區、中部地區、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
(1)產出數據和需求數據。分別用工業統計年鑒制造業各行業的工業總產值數據和2007年區域間投入產出表中本地區的流出數據表示,本地區使用和向其他地區流出的需求數據都要經過距離的折算后再進行加總:區域間投入產出表中的中間投入部分的貿易流量作為中間需求的數據,最終使用部分中的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及固定資本形成的數據之和作為最終需求的數據,出口作為國外需求的數據。
(2)距離的折算方法。地區內部的距離根據國際上通行的Drr=,area表示區域面積由2007年中國統計年鑒中的各省(市)的土地調查面積進行合并得來,八大區域之間的距離Drs由各地區中心城市之間的距離代替,由google earth軟件測量得到;八大區域的出口距離根據各區域中心城市分別到世界三大經濟體的中心城市的距離,并以其經濟規模占全球經濟的比例作為權重進行加總得到,距離的單位均為公里。
(3)行業的取舍。基于2007年區域間投入產出表17部類產業的劃分,制造業各行業的就業數據來自人口與就業統計數據庫,用2007年各地區分行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年底數表示,制造業資本存量數據由工業統計數據庫的制造業固定資產凈值年均余額表示。
三、 實證檢驗
各變量的統計特征匯總如下:
制造業總需求的變異系數絕對值明顯大于中間需求和最終需求的變異系數絕對值,說明我們將制造業總需求進行分解的做法在統計上是可取的,同時,制造業出口數據的變異系數最大,說明制造業出口情況復雜,數據波動大,其回歸具有較強的不穩定性。
采用Eviews7.2軟件對制造業分別進行式(1)和式(2)的回歸,計量結果匯總如下:
由回歸結果可知,我國制造業的總需求和出口不存在本地市場效應,我國制造業出口情況復雜,其內部細分行業是否存在本地市場效應還應做進一步考察。邱斌和尹威(2010)認為我國一部分制造業參與“全球生產網絡”以加工制造為主,本地市場效應很難對其產生直接影響。同一般地將制造業內部的細分行業作為研究對象,將國內市場作為本地區需求,將向其他國家的出口作為其他地區的需求的做法相比,本文以制造業整體作為研究對象,在數據處理上,將本地區的出口作為其他地區的需求,考察基于區域的制造業出口本地市場效應。資本數據的系數不顯著,是由于我們采用固定資本凈值直接代替固定資本存量數據造成的。
我國制造業的中間需求和最終需求都存在本地市場效應,加入控制變量后,本地市場效應依然顯著,同時,制造業中間需求的本地市場效應大于最終需求的本地市場效應,加入控制變量后,這種比較更加明顯。由計量結果可知,不論居民和政府的消費行為還是產業的中間投入貿易都能帶來本地市場效應的出現,本地需求的增加都能帶來產出更大規模的增加。
由于本文的分析建立在區域產業層面的數據基礎之上,因此,我國區域制造業的總需求和出口是不存在本地市場效應的,區域制造業的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存在顯著的本地市場效應。可見,區域出口不能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有效方式,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快速發展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有力手段。結合我國制造業的布局,可以得出我國區域制造業的布局完全由我國的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力量決定,從計量結果來看,各區域均已形成制造業集聚中心,存在由國內需求(包括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拉動的本地市場效應。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發展對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增長具有重大作用,需求增加1單位,帶來產出超出1單位的增長。
四、 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基于2007年區域間投入產出表,分別從總需求、中間需求、最終需求和出口角度驗證了我國制造業本地市場效應的存在性,并得到了如下結論:在區域產業層次上,我國制造業的總需求和出口不存在本地市場效應,國內的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存在本地市場效應,且要素市場的本地市場效應要大于產品市場的,在加入控制變量后,本地市場效應依然顯著,且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本地市場效應的比較更加明顯。
針對區域產業層面的本地市場效應分析,針對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增長方面可提出以下建議:
(1)擴大內需。擴大內需對于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國應注重擴大內需的政策運用和調控。在我國,不論是以居民和政府為主體的最終需求還是產業貿易的中間投入需求,都存在顯著的本地市場效應,需求規模增加一單位,帶來產出大于1單位的增長,國內需求對我國產業分布和產出具有重要的影響。
(2)調整出口貿易結構,使出口成為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我國區域制造業出口不存在本地市場效應,應盡快轉變我國制造業出口方式,使加工貿易制造業在我國出口份額中逐漸減少,使我國制造業的產品銷售由國內市場逐漸走向出口,而不是忽視國內需求,單純地滿足國外需求。
(3)兼顧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我國制造業的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均存在顯著地本地市場效應,且要素市場的本地市場效應要大于產品市場的。因此,在發展我國制造業的同時,要兼顧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發展對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適時調整要素生產和產品生產的比例,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 范劍勇,謝強強.地區間產業分布的本地市場效應及其對區域協調發展的啟示.經濟研究,2010,(4):107-133.
2.錢學鋒,梁琦.本地市場效應:理論和經驗研究的新近進展.經濟學季刊,2007,(5):969-990.
3.顏銀根.中國全行業本地市場效應實證研究——從新經濟地理角度詮釋擴大內需.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0,12(3):58-64.
4.張帆,潘佐紅.本地市場效應及其對中國省際間生產和貿易的影響.經濟學季刊,2006,(5):307-328.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穩健季節調整的信號提取理論與應用研究”(項目號:71101075)。
作者簡介:汪盧俊,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李京曉,渤海銀行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收稿日期:201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