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食用加碘鹽已經持續了20年。但近些年,甲狀腺疾病多年來的頻發與全民補碘政策關聯在一起,國人“補碘過量”“因碘致病”等問題,被尖銳地提出。近日,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重點實驗室,在經過長達3年的調研后,得出一個結論:中國必須堅持食鹽加碘政策。不過,科學界的這番結論,能否真正打消輿論對碘鹽的質疑,尚未知曉。
碘鹽拉鋸戰 對于碘鹽的質疑可以追溯到2009年。《南都周刊》當年發表了專題《碘鹽致病疑云》,稱南方及沿海城市的數位人大代表和專家學者,均公開提出沿海地區常吃海帶、紫菜、海鮮產品,屬于輕度或不缺碘地區,應該放開無碘鹽供應。
2009年,當時的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公共衛生應急檢測重點實驗室主任盧亦愚提供的一份寧波市調查顯示,食用加碘鹽8年的鄉鎮居民比食用未加碘鹽的鄉鎮居民年均甲狀腺疾病發病率明顯提高。
尤其在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根據我國兒童尿碘中位數的監測結果,將中國描述為“超過適宜量”。此后,有關停止食鹽加碘、碘營養過量的呼聲不絕于耳。
不過,專家認為這不能算是有力證據,“不少臨床大夫認為,現在的甲狀腺疾病頻發與補碘有關。碘缺乏病防治專家認為,這只是臨床的一個判斷,叫相關性判斷,只是根據個人感覺作出的定性描述”。
期待“自主加碘” 于是,碘缺乏病防治專家形成了加碘鹽的支持派,臨床大夫和專家則是反對派。雙方在長期的拉鋸戰中,相互爭論,但沒有結果。現在,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食用加碘鹽仍有必要。但顯然,“食鹽加碘”政策不再是鐵板一塊。
自2012年3月15日起,國家新的食用鹽碘含量標準開始實施,食鹽的平均加碘量由原來統一的加工水平35毫克/千克,下調至20毫克/千克~30毫克/千克,并且提供了3種標準,允許各省自主決定加碘量。
“一刀切”的模式由此開始改變。加碘水平放寬之后,各省均可根據本地的檢測結果確定本地需要的加碘量。“自主加碘”方式推出不久,各省無一例外地減少了加碘量。
“食鹽加碘”這一公共政策所引發的輿論爭議,雖然觸發了政策的微調,但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還需要向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